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规定却比较简要。本文分析了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占有制度,希望对我国物权法占有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物权法》对占有的保护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并通过案例有针对性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物权法》对占有的各种性质、状态、类型等没有区分,是对占有的过于简单规定;《物权法》对占有的保护实行了只要存在占有事实就进行保护的规定,是对占有保护的泛化。这样最终不能真正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草案》现在已经进行了七次审议,通过专家的不断论证和采纳广泛的民众意见,相关制度日趋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权法草案仍然存在很多理论缺陷,为此引起学界很多争论,间接占有制度是否应规定于《物权法》中即是其一。笔者认为物权法应对间接占有制度给予应有的重视,特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加以论述,以支撑本人对于物权法应该确认间接占有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占有制度经过自罗马法以来近两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财产的所有是基于占有取得的,没有占有就没有财产的流转和利用,更不用说财产的处分和收益了,单此一点,占有概念可谓为物权法中的统领。占有是所有权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也是他物权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在经济市场中无所不在。因此,明晰地了解有关占有的基本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在占有之中,无权占有又是许多纠纷产生的起因,所以接下来我会根据对《物权法占有篇》等书的学习来对占有及无权占有的有关内容进行解析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占有保护是占有制度的关键和核心。结合传统立法体例来分析占有保护的具体方法,研究我国《物权法》占有保护的规定。本文借鉴了我国民法学界对占有保护制度的诸多观点及在《物权法》的颁布过程中的一些争论,对占有保护制度在我国的适用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占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有重大意义。我国已经颁行的《物权法》把占有作为一编专门规定,为我国的占有制度奠下了基石,但是其整个一章只有5个条文,内容极其简陋,缺失了许多关于占有的重要制度,尤其是对于占有制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占有效力问题,几乎没有做任何规定,使得占有一章的存在价值几乎荡然无存,其应有的立法作用也大打折扣。本文借鉴了理论界的主流学说及比较法上的优良制度对占有效力进行阐述分析,对我国《物权法》的得失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已经出台,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制度得到了完善,但毋庸置疑,物权法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缺陷.我国物权法在第五编规定了占有制度,但并没有间接占有的相关规定,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加以论述,以此来说明间接占有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8,(1):43-53
占有系民法(典)物权编(法)上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其于整个物权法、民法乃至全体私法上占据关键地位。我国编纂民法典物权编时应于现行物权法既有规定的基础上对其作较大的建构、厘定、补充及完善,由此以形成我国占有法的规则系统,彰显其系统效应。占有的体例安排应置于物权编之末而予规定。占有规则的设计宜借境域外多数立法成例而作出。占有与占有人的涵义、占有权利与样态的推定、直接占有人、间接占有人与占有辅助人的涵义及其判定、占有的变更、移转、合并与分离、善意、恶意占有人的责任及其与所有人等之间的回复关系、占有人(含占有辅助人)的自力救济权与物上请求权、共同占有及其权利行使、占有的消灭及准占有等,皆应一一加以确立、建构或完善。透过这样的工作和努力,我国的占有法规则系统势可彰显其维系社会的和平与稳定秩序的功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第五编规定了占有制度,在我国物权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第245条规定了基于占有的物上请求权制度.本文力图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完成对基于占有的物上请求权制度的理论继受.首先从规范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国实践需要上分析了为什么要保护占有,其次分析了墓于占有的物上请求权的体系、规范目的以及构成要件.最后,从程序法的角度,阐述了在程序法上与墓于占有的物上请求权相对应的占有之诉,在强制执行法中,根据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占有人有相应的提出异议与干预之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李娅迪 《法制与社会》2010,(29):267-267,270
自我国《物权法》于2007年出台之后,伴随着理论界的激烈探讨,学界对其中的占有理论又做了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有学者主张应该更进一步丰富占有的内容,例如将间接占有归入物权法的规定范畴之内,或者对占有辅助的含义应加以确认,将占有辅助的内容吸收进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当中,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权法提供更完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