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境侵权救济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即环境侵权救济法理,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关注环境侵权救济的现状,对其深入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原理与环境侵权救济的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晓俭 《法学》2006,(4):154-157
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侵权救济的特殊性,在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制度建设远未完善的情况下,研究并确立救济的原则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环境侵权救济在理论和实践上所遭遇的利益均衡方面的困难,使我们很难找到恰当的视角去确立相应的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3.
分析环境侵权的类型有助于获得对环境侵权的整体性认识,为立法提供依据。将环境破坏型环境侵权从传统环境侵权中分离出来,与污染型环境侵权并列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侵权类型,并对其构成要件及救济制度作出相应立法规定,有利于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的完善。对共同环境侵权进行类型化分析,明确不同的共同环境侵权的具体构成要件并确定相互间的责任承担方式,有利于环境侵权的受害者能及时确定环境侵权诉讼的被告并获得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侵权之公共赔偿救济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肖海军 《法学论坛》2004,19(3):90-96
环境侵权本身的特殊性 ,决定了适用传统普通民事救济制度和国家赔偿救济制度的局限性 ,在普通民事救济乏力和国家赔偿请求无据的情形下 ,启动具有填补功能的公共赔偿救济制度 ,对于完善现有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切实保障环境人权 ,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国内是尚未深入开展、系统研究的领域,有关立法也不完善,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简述,试图从立法及司法救济等方面找到完善我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戴茂华 《河北法学》2011,29(1):156-163
当前,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环境侵权问题日益严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已经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侵权责任法》的出台,虽然完善了我国的环境责任条款,有利于环境被害人的救济和补偿。但我国现行有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立法,在对环境侵权的界定,环境侵权行为认定中的归责原则、因果关系,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基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侵权的现状,以及鉴于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立法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作为落实《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重要领域,侵权责任法回应环境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环境侵权责任专章。侵权法一般规则未对绿色原则做出适当回应,已与环境侵权责任专章内容的不断发展形成巨大反差,致使环境侵权规则在整体上游离于侵权法体系之外。此状况不仅理论上难以自洽,而且招致了实践争议,不利于对环境权益的保护。在侵权法一般规则中贯彻绿色原则,并与环境侵权的专门规定相互呼应,既是生态文明的时代需求,也是侵权法、民法体系化的必然要求。完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应以全面救济环境损害为目标,具化、优化侵权责任方式和责任承担,同时注重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通过多途径推动侵权法一般规则的绿色化,增强侵权法体系乃至民法体系的融贯性。建议修改侵权责任编(草案)的救济范围、责任方式和责任分担等规定,并在《民法总则》纳入民法典时调整相关规范,形成从民法总则、侵权法一般规则到环境侵权专门规则相互协调的环境损害民法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缨 《政法学刊》2004,21(6):45-4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环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 存在着若干问题和缺陷,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民事救济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社会、经济和环 境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勇 《法制与社会》2010,(10):123-124
一种真实而实际存在的救济体系,对于权利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因此,民事救济对于公民环境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公民采用适合个案的民事救济途径更是解决侵权纠纷,维护个人环境权利的关键。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因环境侵害的特殊性而困难重重,本丈将分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追究程序及障碍,综合比较各式各样的救济途径,以期对维权公民在救济途径的采纳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问题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环境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无论在立法、司法还是学界,都与该领域的法治目标相距甚远。所谓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者其他人为原因,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1〕环境侵权的司法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前者是通过行政力量加强对环境侵权损害的填补和环境侵害的防止、排除,后者是通过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进行事后…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著民的环境权的提出与论证,对现代社会的权利网络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土著民在近代民族国家分析框架中处于“少数人”与“受歧视”的位置。环境正义论与生态智慧论的提出,使我们超越民族国家框架,对土著民环境权的正当性进行评论,然后超越“现代性”重构土著民环境权;对土著民之权利,实施国际法的救济模式;在国内法的制度安排中,以“本土参与”为社会参与机制的核心,确保土著民之环境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12.
Since 1992, the tens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concerns has been a central el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making process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 adoption of various 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instruments show that reconcil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easy to achieve. The balance seems to tip in favour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ome of the "well-established"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s well as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tendency of excluding conditionality and equitable considerations from the elab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bligations taken by Stat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contended here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expen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relating to development. This has been an incidental consequence of, at least, three elements: the movement toward more participation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making process; the use of a rights and duties language which helps to mask the developmental aspects sometimes involved in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al.  相似文献   

13.
刘万啸 《政法论丛》2014,(2):96-104
传统国际投资条约与应对气候变化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应实现国际投资条约与气候变化应对条约之间的衔接,兼顾投资自由化与政府管制.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方式是通过改变国际投资条约以顺应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运动,改变国际投资条约将促进和保护投资作为唯一重心的现状,并采纳环境保护等其他领域的国际法规则.近年来国际投资领域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政策趋势.目前一些投资保护协定范本和新签订的双边和区域性投资协定已经纳入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等有关东道国管制外资内容的条款,逐步实现投资者利益与东道国利益保护的平衡.我国对现有国际投资条约进行调整、修订以及新投资条约的谈判,应考虑国际投资条约的这一发展趋势,以顺应国际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司法救济之宪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向和 《现代法学》2005,27(5):9-15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宪法权利。透视各国宪政实践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社会权宪法化及其救济司法化的趋势业已形成,并以三种方式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宪法明确规定社会权,并视之为主观权利予以直接司法救济;二是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社会权,但确立了司法审查,通过适用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原则予以间接司法救济;三是宪法规定社会权作为国家政策指导原则,且视之为客观权利予以间接司法救济。很明显,社会权具有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 as a solution able to cope with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it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may be part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law being implemented through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The procedural aspect of the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embodies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and the right to effective remed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available and effective means of redress ar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Expressed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law, these principles convey the notions that citizens are entitle to participate. The Aarhus Convention link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 norms and 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 elaborating on Principle 10 of the Rio Declaration and recognizing the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WTO的环境立场与环境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之时,作为经济贸易协调机制的GATT-WTO也对之充分重视。通过30年的研究、讨论、争端解决过程,WTO逐渐确立了其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在贸易规则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但是这些规则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具体和明确。可以预期环境问题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问题,面临着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WTO的多哈回合会在环境问题上建立更多的规则。中国应当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俊驹  罗丽 《现代法学》2003,25(1):151-158
公害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破坏而产生的,目前,已成为侵权行为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日本的判例与学说认为,在因环境公害纠纷而引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可以以公害为理由请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和请求停止行为民事责任。这一见解,对完善与发展我国环境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立法和我国环境公害的司法救济制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环境法律实质上仅是社会悲剧性地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市场、习俗、惯例和政策等手段都综合参与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环境政策是影响环境法律的重要因素。环境政策实施对于环境法律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共政策的演进促进环境侵权法律责任机制内在机理的更新;专门的环境政策催生新的环境法律、更新环境法律机制;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环境政策再界定过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地方环境政策,对于环境侵权救济的影响也呈现出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事实的不知无害,对法律的不知有害,因而实务中对法律错误一般不予以救济。但事实上,不管是在罗马法上,还是在当代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都会对部分法律错误予以救济。而在确定何种法律错误可予以救济时,应充分考量在特定情况下对表意人"知法推定"的合理性以及表意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20.
孙鹏  徐银波 《现代法学》2013,35(3):73-86
社会变迁使私人地役权日趋式微,而私人地役权的自我结构性调整作用有限。由私人地役权转向公共地役权,并将地役权适用于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不仅能淡化不动产尤其是土地协调利用中的行政色彩,维系不动产协调利用时各利害相关方的利益平衡,而且也是地役权突破目前困境、完成其现代化转型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