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丹 《法制与社会》2010,(22):293-29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现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我国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问题。近日《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出台,更加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在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进行了探讨,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各地法院相继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司法实践发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治土壤、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缺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操作性差造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难,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项证据规则,它能够很好的平衡打击犯罪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之间产生的冲突。目前我国面临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价值取舍的问题,本文通过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施中面临的障碍,进而提出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相关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法证据现象严重,尤其是使用非法手段方法取得证据及违反程序规定取得证据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及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本文认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存在着缺陷,如对非法证据类型的规定不完整,对实物证据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用性,缺乏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缺陷,以及补充侦查的规定严重破坏了排除规则的严肃性等等.鉴于非法证据排除具有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及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意义,我国应积极借鉴各国先进规范及司法经验,以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证据规则,该规则突出反映了法律在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冲突中的价值选择。各国对该规则采取不同的适用模式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选择,而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适用模式和设置程序也应当以价值选择为基础。本文通过对该规则进行价值分析,旨在为我国建立兼顾平衡各种价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供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宇冠  宋蕊 《中国法学》2005,(1):103-110
本文论述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关系,分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中对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取证和采纳证据的影响,提出:为了使反腐败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顺利进行,必须了解和研究各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遵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作者分析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建议我国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其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确立和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7.
潘锦毅 《法制与社会》2012,(28):234-23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虽与惩罚犯罪不存在排斥,但其倡导的保障人权理念及过于严格的排除规则会对打击犯罪造成不利影响,为避免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者间的失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设立一些例外情形,如毒树之果的例外、调查对象对意的例外、威胁、欺骗、引诱也不应一律排除.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排除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规则,集中体现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冲突和协调,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司法文明化程度。本文认为我国刑事立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再次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福民 《法学》2007,(1):142-14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它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如何细致、清晰地考察西方国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是当前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期选登的文章对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必要性,模式的选择以及多视角推动我国该项规则的建立等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王志坚  杨亚民 《法学》2007,(1):145-14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它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如何细致、清晰地考察西方国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是当前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期选登的文章对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必要性,模式的选择以及多视角推动我国该项规则的建立等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多视角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鹤喃 《法学》2007,(1):149-15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它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如何细致、清晰地考察西方国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是当前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期选登的文章对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必要性,模式的选择以及多视角推动我国该项规则的建立等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杨淑红 《法制与社会》2011,(9):138-138,14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①。本文主要论述了非法证据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在司法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中国的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就是刑讯逼供现象的普遍存在,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详细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蕴含了保障人权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尽管新规定有诸多进步之处,但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仍然有必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重复自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其证据能力也是刑事证据法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两个证据规定》和新《刑事诉讼法》均未作出规定,若承认其证据能力不予排除,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被架空之嫌;若完全否定其证据能力绝对地排除,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也存在很大难度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为了保障人权与追诉犯罪两者之间的平衡,采用相对排除的模式,以继续效力理论作为排除的依据,严格限制重复自白的排除条件,不失为一条可选择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刘慧竹 《法制与社会》2013,(19):110-111
新刑事诉讼法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司法解释上升到法典的高度,确立了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对保障人权和维护法治尊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不完善以及司法体制、司法环境等对该制度实施的影响,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在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实物证据的排除标准、程序的可操作性以及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救济途径缺乏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鉴于此,本文在简要介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规则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刑事非法证据的采证问题,是立法机关、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对刑事非法证据如何抉择,关系到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利益冲突的权衡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笔者试对如何建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一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立法与司法实务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国外适用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情况在许多国家的刑事程序中,都确认了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法律授权的官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或程序,或以违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在审判时应予排除。该规则是人类…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排除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规则,集中体现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冲突和协调,折射了一个国家司法民主化、文明化程度。有必要结合中国实际,并借鉴英美等国的有益经验,构建形成合理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8.
郭旭 《行政与法》2014,(7):71-7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理论上予以解决.本文认为,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已经逐渐从“非法手段”扩大至“程序违法”,而现行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依职权或依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实施非法证据排除的过程中,有必要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方式、效果和证明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剑波 《法学评论》2004,22(4):103-108
本文在简要考察 2 0 0 2年生效的新《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的宪法基础及其起草进程之基础上 ,具体介绍了新法典中诸如控辩双方辩论制、陪审团制度、辩诉交易程序、强制措施的司法复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禁止双重起诉规则等主要制度创新 ,并指出该法典在保障人权这一价值取向上的重要转变 ,对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改革的讨论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民事诉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最高人民法院(1995)2号《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始,以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标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起来。然而,实务中对该规则一直有所误解,而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理论中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点,学术界也鲜有专门文章讨论,以致产生套用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思维与实践。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该问题:一是在民事诉讼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诉讼法理依据;二是民事诉讼中私自收集的证据“合法”的立法与司法空间;三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应该有哪些例外与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