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批评因其批评“个性”极容易招致名誉侵权的指控。在笔墨官司中,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两者的平等性,使我们无法从中得出孰轻孰重的一般性判断,而仅能从文艺批评公共性以及其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特殊属性出发,对其采取更为宽容的基本立场。在此立场下,文艺批评的范围决定着言论自由优势的有无及强弱,并可以从宏观上反向勾勒出名誉权的界限范围。而责任构成和抗辩事由最终决定侵权民事责任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北方法学》2021,(4):32-41
利用网络评价系统作出交易差评的法律本质是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个人言论,凸显了评价人的言论自由利益与被评价人的名誉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因而应处于侵权法的规制之下。差评只有在侵害相对人名誉权时才应当被删除,而是否构成名誉权侵害又取决于差评是否具有违法性。基于言论自由,通常情况下的差评都是合法的,仅当出现特定事由时,差评才具有违法性。差评违法事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绝对违法事由,包括侵害网络基本安全秩序和虚假交易;第二类是相对违法事由,包括事情陈述上的重大失实以及价值评判上的过度偏激。对在现实中获得高度关注的"职业差评"和"同行(竞争者)差评"同样可以借助上述规则进行疏而不漏的妥当规制。  相似文献   

3.
汪志刚 《北方法学》2011,5(3):154-160
在德国法上,将言论自由所保护的言论区分为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并根据二者受保护的价值基础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这不仅是德国宪法处理言论自由保护问题的基本架构,而且是其他下位阶法律处理言论自由与其他权益保护之间冲突的出发点。以此区分为基础,德国民法上的名誉保护规则也基本上是按侮辱对应意见表达、诽谤对应事实陈述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英美法过失侵权中的"注意义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茂勇  高建学 《河北法学》2003,21(2):133-135
侵权法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英美侵权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过失侵权在英美侵权法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过失侵权中的“注意义务”原则又是构成过失侵权的基石。所以 ,明确其含义、性质及其构成要件对于我们研究英美过失侵权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同时 ,对于我国侵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也已成为名誉侵权新的途径和手段,本文着重从微博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探讨有关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试在理论上分析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纠纷的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6.
《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整个侵权法规范体系面临着重新调整。《侵权责任法》第5条规定了《侵权责任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侵权责任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可能有四种关系:与《民法通则》之间是下位法和上位法的关系;与《产品质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环保法》之间有两层关系;与《产品质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环保法》之间有两层关系,即首先是新法与旧法的关系,其次《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与这些法律构成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其相关章节与这些法律则构成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之间则构成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的构成言论自由是宪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权利。许多国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建立起关于“公正评论与批评”的法律保障制度,新闻工作者和公众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对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及其它受到大众注目或引起公众争议的公共机构和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传播法研究的关注点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网络侵权问题。其中网络著作权侵权研究是最大亮点,另外主要涉及网络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侵权的研究,以及与此有关的侵权责任分析和立法建议等。2006年初,因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网络侵权纠纷成为热门话题,使得网络侵权进入了普通公众的视野。著作权法中的关于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与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评论自由的冲突,再一次引起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定因案例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谢庆元案例报道引起名誉侵权的几种情况内容真实的案例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有人认为,只有失实的案例报道,才可能构成对当事人的名誉侵权;只要报道内容是真实的,就不构成名誉侵权。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欠妥。因为报道内容真实与否,不...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法制与社会》2015,(2):278-279
方舟子诉崔永元一案,法院认定的焦点问题有两个:第一,网络名誉侵权的认定;第二,网络名誉权和言论自由的界限。本文由此案进行研究,从网络名誉权和言论自由的界限的角度出来,并结合司法实践来进行分析,如何认定网络中侵犯名誉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中的言论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虎 《法制与社会》2010,(23):238-239
网络空间的出现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法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发生侵权时,如何准确的查明侵权的主体及确定管辖的法院都面临困难。如何有效的规制网络中的言论自由,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言论自由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建波 《山东审判》2003,19(3):79-85
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构成是指新闻名誉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它是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行为人在什么情况下,具备何种条件才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其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确定名誉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有无、大小,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助于新闻媒体发挥其监督、宣传作用,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学者大多认为一般侵权行为应从损害事实、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违法性四个方面来认定,但鉴于新闻名誉侵权固有的特点,譬如侵权主体的多重性、侵权客体认定的复杂性以及侵权行为形态的多样性,笔者试图从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出发,以期详细探讨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构成与认定。  相似文献   

13.
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侵权责任法主要是救济法,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我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中需要正确解决相关重要问题,主要包括该法律的名称、关于侵权法与人格权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的关系、侵权法的体系结构、关于一般条款与具体类型化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侵权法和环境保护法、国家赔偿法等特别侵权法的关系、关于违法性是否应当成为责任构成要件、关于损害赔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侵权法律适用与立法补全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作为公民社会一种原始的社会自力救济方式,因其具有群众运动性,极其隐蔽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对被侵权人构成实质伤害,也更加需要相关法律进行明确性引导和规制。鉴于网络侵权的复杂性特点和《侵权责任法》尚未正式颁行和隐私权概念在审判工作中的模糊性,本文在法律适用方面主要对名誉权、肖像权、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立法补全方面主要对隐私权、安宁权、"人肉搜索"是否需要入刑规制、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侵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英美侵权行为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无论在故意侵权还是过失侵权中,因果关系都是进行责任归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还体现了法律政策的考量和价值的选择。所以,明确其含义、构成和具体原则对于我们研究英美侵权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对于我们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侵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英美侵权行为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无论在故意侵权还是过失侵权中,因果关系都是进行责任归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还体现了法律政策的考量和价值的选择。所以,明确其含义、构成和具体原则对于我们研究英美侵权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对于我们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翔 《中外法学》2024,(2):285-306
网络暴力与言论和表达有关。对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涉及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人格权益的权衡。在世界范围内,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主要有侧重自由的美国模式、侧重尊严的德国模式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地方所采取的混合模式。名誉不同于荣誉,后者源于等级社会对贵族尊严的捍卫,进而演化为主观名誉感的观念,也即侮辱罪所侵犯的法益。名誉是一种具有社会评价的声誉,它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刑法无需保护建立在虚假事实上的伪名,否则就是在鼓励伪善。有必要对侮辱罪进行进一步界分:暴力侮辱属于暴行罪的范畴;诽谤性侮辱构成诽谤罪;以真实事实进行攻击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范畴;仇恨性言论与侮辱罪无关;辱骂性侮辱应通过非刑法手段处理。对于网络暴力,权利行使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出罪事由,无论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的权利行使,都可能阻却犯罪成立。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人权保护和政治改革,都将聚焦于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而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石和核心在于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权之间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已基本确立,但是它与一般侵权法的差异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因此,我国现行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前辈学者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经验总结基础上,采用演绎、归纳、比较、例证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闻学与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比较,对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四点完善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我国新闻侵权方面的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制定能有所裨益,同时又能在保护公民人格权的基础上提升新闻自由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违法性是大陆法系侵权法保护范围的"调节器"、法律秩序的"信号灯",并在规范层面对侵权责任形态多样化、特殊责任构成和违法性阻却有重要意义。对违法性要件之取舍,我国侵权责任立法应结合侵权法的发展趋势、价值取向和体系构成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瀚 《法学评论》2012,(5):112-119
侵权的认定是司法过程的结果,无论是加害人还是被害人,对于法院是否最终认定行为构成侵权,他们事前的观察都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引入贝叶斯法则予以定量分析,认为当事人对侵权行为的事前判断具有不确定性,侵权的不确定性对侵权法预防功能和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存在着消极影响,并指出侵权制度的明晰性和侵权法法律适用的稳定性能使当事人事前对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侵权法一般条款的法律适用模式和侵权的类型化对减少不确定性有重要意义。在贝叶斯法则分析的基础上,对《侵权责任法》中的一般条款和类型化问题进行了解析,并从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指导性案例等方面对《侵权责任法》的法律适用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