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蒋红群 《理论导刊》2013,(8):43-44,92
以民生为视角,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民生的社会主义。民生的社会主义,就是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常议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以民生为研究范式,民生的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民生的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拓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深化。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维度,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既是总结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征程丰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彰显了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因人民需要而生,党群同构的现代化方式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部署谋划,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宏大的人类视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念上坚持“人民”概念政治性与集合性的互洽,在实践中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增强自身人类关怀的时空张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理想追求,不断探索发展人的社会解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在推动人的各种关系的优化发展中塑造类本位思维,指明人类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扎根于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具体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一以贯之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以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的主体变革;坚持自然史与人类实践史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方式正义作为内在价值根据,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面生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等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6.
张波 《行政论坛》2022,(6):5-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追赶—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历经由被动卷入到主动谋强、由效仿借鉴到自主探索、由单一工业化到全面协调发展、由共性到个性与共性兼容的实践历程,成功探索出内蕴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出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范式,具有重要的原创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不仅在事实上推翻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论调,而且冲破了“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认知误区,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作为不同于以往现代化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启示意义在于:一是坚持现代化探索的自主性;二是坚持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性;三是坚持现代化动力的协同性;四是坚持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五是坚持现代化经验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前驱先路、筚路蓝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思想和前瞻性构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首要性,体现了中国国情、彰显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世界意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多维度的指向,是巨量级的、中华民族整体的、多重任务叠加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发挥亿万人民创造伟力的、推动全人类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多维指向,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征、发展关键和显著优势,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新的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前提之一是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意义功能、指导作用、实践价值,提升学习理论、认同理论、践行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汇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1.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0):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  相似文献   

12.
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作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大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拓展了新时期以来开辟的从发展角度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从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上深化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新发展阶段上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紧密结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宏观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政策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经验,特别是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六条:第一,必须保持长期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同时要形成具有主导力、凝聚力的政治力量。第二,必须坚持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始终推进经济发展,始终拥抱人类科技进步前沿。第三,必须形成包容不同群体的现代化模式,推进现代化过程共同参与、平等参与,现代化成果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第四,必须对传统社会进行根本性、全面性变革,同时又不能割裂传统文明,要推动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型。第五,必须借鉴所有先进现代化的成果,在开放协同中推进现代化,同时要保持自主性,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道路,不断积累内生发展动力,避免陷入依附式发展。第六,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从事对外扩张,同时还要加强国家安全保障,防范外部的政权颠覆,反对地区或者国际霸权。  相似文献   

15.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9):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百年间先后经历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话语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日渐形成一套深入人心、凝心聚力、内涵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认知。回顾百年演进历程,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不仅有着明晰的演进逻辑,即概念范畴由分散单一趋向于综合多样、逻辑架构由不完整趋向于系统完整、价值取向由物的现代化趋向于人的现代化;而且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新时代推进话语体系创新要坚持和完善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保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促进现代化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尤其是在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为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进一步界定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价值目标,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将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的重要前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推进政治发展,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动力定位和标准定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环节是统筹政治关系,形成政治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1)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关键点:一是要牢牢抓住新时代特征,二是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三是要不断以教育改革推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刘波 《求知》2023,(7):39-4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民营经济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