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是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这样的地缘因素要求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既要重视陆权又要重视海权。但近代以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却一直是以重视陆权的"塞防"为主。步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近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进行了大的调整:先是注重"塞防"的安全战略,后是"塞防"与"海防"并重的安全战略,最后到了侧重"海防"的安全战略。这种安全战略的调整,尤其是其越来越强调台湾岛在安全战略中的独特性这一特点,与近代中国遭遇日益严重的海疆危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由战败国重新崛起并成为亚太地区的海权国家,其海权战略的演变也是日本不断崛起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日本选择了"渐进式"海权扩张战略,目标是由战后"防卫性"的海权战略逐步转变为具有"扩张性"的海权战略,其海权战略的进攻特性愈来愈明显。本文通过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方法构建了海权战略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层次分析法,论证了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权战略扩张的动因及其所来自的体系层次、国家层次以及社会层次;日本海权战略转型对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打破了原有的海上政治力量平衡格局,加剧了东亚国家间的海洋军备竞赛,使中国面临的海洋争端复杂化。在日本海权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注重培养海洋意识,拓展海洋外交与繁荣海洋经济,建设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是中国对外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一方面要考虑陆地安全环境改善为相对集中力量发展海权提供的战略可能性,同时更要从海疆安全面临的压力考虑海权发展的必要性;在发展海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上,不应如何盘算降低本来已经非常低的海军国防投入,而是应该寻找思路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国力贡献率,进而为海权发展提供动力;在海权发展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上,中国海权的发展并不构成导致冲突并阻碍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指出,大国之崛起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拥有强大的海权,即是否能够利用和控制海洋,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以获取海权。马汉的这一海权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从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并没有将马汉海权论作为自己的战略取向,因为马汉海权论与中国的自己的海权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一个强调权力、一个强调权益。从国际法原则的角度看,中国的海权理论无疑更具有正当性,但在坚持自己的海权理论的同时,中国还需要对马汉海权论做切己的考察,并将二者相"结合",以指导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缘战略环境看,美国在东北亚面临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潜在对立与隐性均势。在这种地缘战略环境之下,美国以超强的战略实力为基础,以海权联盟体系和前沿军事部署为依托,谋求维持东北亚地缘战略均势并遏制大陆势力,从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从地缘政治视角考察,欧洲可划分为两大板块:"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与之相对应的是欧洲还存在两大地缘政治势力,即陆权势力和海权势力。冷战时代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是苏联代表的陆权势力和美国代表的海权势力在两大地缘政治板块上的对立与均势。而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欧洲地缘政治失去了这种战略平衡:陆权势力收缩而海权势力扩张,心脏地带衰落而边缘地带崛起。同时不应忽视,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也都赋予了欧洲传统地缘政治形态以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百年演进包括早期发展和多样化复苏两个阶段,其演进状况启示中国的地缘战略必须具有全球观念和立体观念的宽广视野,把目标定位于维护安全、促进合作与增进公益,把科技力的提高作为根本保障,把亚太地区作为关注的首要区域,并坚持陆海兼顾、各有侧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百年演进包括早期发展和多样化复苏两个阶段。其演进状况启示中国的地缘战略必须具有全球观念和立体观念的宽广视野,把目标定位于维护安全、促进合作与增进公益,把科技力的提高作为根本保障,把亚太地区作为关注的首要区域,并坚持陆海兼顾、各有侧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世界海洋秩序变迁与中国海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历史中产生并随着海洋秩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海权虽然不是国家兴衰的唯一决定条件,但是对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国家的主权、领土、综合国力。纵观世界各强国的发展史,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海洋秩序变迁的三个阶段及当代各国对待海权的态度、措施充分证明了各国对海权越来越重视。中国是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洋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局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海上力量薄弱,周边环境复杂,全民海洋意识极度残缺,对中国海权的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大国战略是中国的既定战略.中国具备多维视角上的世界大国所需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客观优势,也存在多重地缘经济政治困境.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所处国际地位和外向型经济的现实,将赢得更为广阔的地缘经济政治空间.中国需依托地缘经济政治环境及其走势进行有效的战略布局,方能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外交战略、经济贸易战略和发展战略,更是基于国家发展的安全战略,孕育着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从地缘的角度看,东南亚地区具有典型的陆海兼备的地缘特征,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的合作地区,也是该战略实施的重要通道。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的安全与稳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东南亚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应充分强化"一带一路"框架下东南亚安全机制的战略共识,利用现有东南亚的安全机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建立新的安全机制,强化双边和多边的安全合作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共同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傅小强 《外交评论》2011,28(5):28-38
中南亚是一个主要为中国学界使用的东方地缘概念,指与我国新疆相邻的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印度对中南亚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感受和地缘认知。印度的中南亚战略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方面的考虑,并以阿富汗为地区枢纽。印度的中南亚战略深受其战略文化的影响,也与印度的大国战略密切相关,是印度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一环。在中南亚,印度与美国协调多竞争少,有谋求亚洲均势和平衡中国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亚安全战略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战略资源和能源。已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竞赛战略区。作为中亚地区近邻的中国。应制定明确的中亚战略以维护自身安全。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选择上。一方面要体现合作求发展、合作求双赢的精神。以“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为指导。倡导新安全观。在中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保障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利益的需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战略依托。以能源合作为战略重点。平衡中亚各方势力,保持中亚地缘战略的灵活性。为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杜正艾 《外交评论》2005,1(1):42-4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缘因素对一个国家外交战略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它作为国家构成中最稳定、最恒久的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外交传统仍然有重大影响。由于俄罗斯地跨欧亚,俄罗斯外交的弹性大,外交周旋的空间大。俄罗斯邻国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邻国外交的复杂性,对不同实力、不同民族、宗教的邻国,采取不同的外交方略。地缘上的内海型陆海国家特性,使俄罗斯外交始终把谋取和维护出海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战略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地方高校有地缘、行业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短缺、能力有限等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将服务当下与谋划长远结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以政府、企业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载体,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进地方高等教育走出去,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7.
美日亚太海洋地缘扩张与中国海洋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日不断加快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地缘扩张,联合谋取在亚太地区的海洋霸权。在日益激烈的亚太海洋地缘政治斗争中,美日利用中国大陆濒海的地缘劣势,从海洋方向不断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美日在亚太的海洋地缘扩张大大加重了中国海洋地缘安全的压力。因此,中国亟须运用综合安全战略维护海洋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地缘与人类文明联系紧密,陆基机制孕育了农耕文明,出海机制催生了海洋文明。中国“出海”内驱力失却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封闭性及地缘政治的习惯作用等,而出海机制的成功构建是中国未来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孰先孰后的大讨论。在当时的特定情境中,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等角度分析,海防当属重要、紧急之事。相比而言,塞防则属于紧急但非重要之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时至今日,这场争论仍然可为当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提供有益参考。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扩展,中国应愈益重视海防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执政党、社会和制度成为影响中国基层民主的最重要变量,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及其制度性关系构成了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基层民主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和人本主义密切相连,人民性是基层民主推进的基本价值遵循和根本力量;基层民主发展的政党推动蕴含于国家构建的历史过程之中,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规定性;基层民主的内生性昭示着其发展的强大社会推动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战略,构成了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制度性动力。人民推动、政党推动、社会推动和制度推动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复合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