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治道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市场失灵和志愿失更,促使人们把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推给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不是通过市场机制,而是通过投票机制和协商民主等反映出来的,但印使这些机制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需求偏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和生产方式上因循守旧.同样会导致政府失灵.实行政府治道变革,吸纳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并在生产中采用契约、外包、代币券等市场手段,将是避免政府失灵、促进公共产品提供最优化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地方公共物品只能由地方政府供给;而外溢性地方公共物品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这类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相互博弈。地方政府间博弈必然引致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制度创新是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基本路径。政府合作社制度使地方政府间合作通过经济契约制度化,是地方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博弈的一个有效的林达尔均衡。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基于城市层面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土地财政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地方政府间在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城市道路等地方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增长率的提高,而对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增长速度影响不显著,甚至显著降低了其中部分公共物品的增速。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和城市级别并不能解释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的地区性差异。利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成交价款作为衡量地方土地财政规模的做法进一步揭示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偏向的财政动因;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差异的探索性分析也有助于地区间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4.
王吉峰 《行政论坛》2009,16(5):44-46
跨地区公共物品是具有特殊属性的公共物品,需要由两个以上的地方政府联合供给.从地方政府间横向博弈的角度看,容易出现供给失灵的局面.对此,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合作共治的治理制度,合理规范地方政府自身行为等措施来改变跨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  相似文献   

5.
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利经济学主流观点认为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事实上,在众多市场经济国家,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各有优势和劣势,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的实践中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方式。政府在其中起着掌舵和催化剂的作用。目前,中国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政府的依附性,这是由转型期社会特点和政府管理体制决定的。政府的任务应当是加快自身职能转变和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切实发挥第三部门在供给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将对加入WTO后中加政府的治道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仅从数量上丰富了公共物品的多样化,而且从质量上提高和改善了公共物品的公众满意度,其意义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公共物品领域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存在,为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复杂多样性特征,使得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非政府、自治志愿性特征,为公共物品的“非市场、非政府”供给提供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区建设中的物品供给:制度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过程从"单位制"向"契约制"变迁,使得契约成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然而,契约具有自然不完全性与社会不完全性。在不完全契约下,社区物品的供给机制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弊端。因此,社区建设需要突破不完全契约的禁锢。加强政府执行力、明晰产权、业主委员会端口前移以及建立再谈判机制,是合理的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慧 《行政论坛》2006,(1):14-16
地方性公共物品因其区域性宜实行分别供给,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牵引、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复杂性等,地方政府供给理念存在偏差,即片面追求政绩,对民众需求考虑不够;供给物品的质量不高,质量意识不强;政府垄断供给,没有认识到其他主体在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等。因此,地方政府应进行理念创新,即树立以民为本,质量至上,供给主体多元化以及责任理念,保证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9.
前瞻性政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以需求理论为导向的供给模式造成农村公共物品的低效或无效供给。鉴于此,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需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进行理论修正与现实检讨。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其行政模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回应性政府行政模式固有的缺陷使其无法跳出"回应性、需求——供给"为导向的公共物品供给怪圈,陷入供给困境之中。因此,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侧改革必须借助于政府行政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前瞻性政府行政模式弥补了回应性政府模式的诸多缺陷,从根本上增强了政府的前瞻性,它是有效化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在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思维下步履维艰,表现为供给总量短缺、结构失衡、制度低效、需求与供给偏离。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自上而下供给决策机制导致的低效率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依靠制度的重构,其关键在于农民需求表达基础之上的多元主体的引入。应该通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和农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和融资、竞争、监管和绩效评价的多元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农民公共物品的有效充足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