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正瀚 《检察风云》2012,(15):72-74
上海劳工袁学仁:王正瀚(以下简称王):袁伯伯,作为上海劳工,您是哪一年怎么去的日本?袁学仁(以下简称袁):我老家其实在杭州,我父亲是开店的。我在杭州上学的时候,正好上海电信学院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考了电信学院到上海读书。我记得那年是1944年,我18岁,正好从学校出来,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看到马路上贴了广告招募去台湾的码头工人。广告上写的薪水不低,我当时正好没事干,就想去台湾挣一年钱再回家,这样子就报了名。  相似文献   

2.
我原来在上海打工,工资非常少.平时寄回家的钱都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其实有技术找工作也难。我一个同乡,和我们一起去上海的时候。怀里揣着钳工、焊工和车工三本技工证,可结果呢,还是和我们干一样的活。  相似文献   

3.
死刑复核应有时限王泽轩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典型结合。不过,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虽在第三编第四章中,具体规定了死刑复核的程序,但对复核时限却无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无司法解释。因此,在实践中就出现了死...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总想透过窗户瞅大门,听听是否有摩托车的声音,想他就要下班回家了,可是一想到他再也回不来了,就剜心剜肺地难过。  相似文献   

5.
砀山县人尉兴云,今年56岁,20多年前和妻子袁某结婚成家。有过两个孩子之后,尉兴云开始在外地打工,只在年节时候才回家住几天,夫妻两人的感情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几年前,他就听到传言说妻子有外遇,对此他也问过妻子.但妻子一口否定。  相似文献   

6.
郭建 《法律与生活》2010,(21):54-55
众案由头的陈州放粮故事 包公在陈州赈灾放粮、诛杀贪官的故事,是包公传奇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奇故事之一。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源头,是佚名作者编写的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  相似文献   

7.
陈小全 《政府法制》2012,(23):39-39
一对靠捡破烂为生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门,推着一部破车到处捡拾破铜烂铁。等到太阳下山时才回家。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就在门口的院子里摆上一盆水,搬一张凳子把双脚浸在盆中,然后拉弦唱歌,唱到月正当空,浑身凉爽的时候他们才进房睡觉,日子过得非常逍遥自在。  相似文献   

8.
悦闻 《政府法制》2011,(29):45-45
纪晓岚是清代的学者、文学家。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内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稍加思索,就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相似文献   

9.
春节,这个举家团聚的节日来临的时候,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对春节回家充满了烦恼与恐惧。对他们来说,与其混进春运大军辗转团圆,不如一个人留守都市,享受孤单与自在。他们恐惧,恐惧自己的一事无成,害怕面对父母,就这样回家成了他们本能的抗拒,他们被统称为"恐归族"。  相似文献   

10.
颜素芳 《政府法制》2009,(16):44-44
有三个旅行的人同时住进了一家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相似文献   

11.
看着周大虎在还款协议上签上字,看着公证处的公章、钢印、公证员的签名章实实在在地盖在公证书上,王小江的心终于落了地。五年了,他整天都有一种上吊的感觉,没想到,就在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忽然解脱了!他太高兴,太得意,太舒服了!他买了西服、皮鞋,理了发,乱了脸,在东来顺定了“特丹亭”雅间,然后直奔公证处。  相似文献   

12.
姚婕 《江淮法治》2014,(8):23-23
我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父母等我回家的情景。那天是周末,本应是我回去看父母的日子。转过墙角。看见衰老的双亲并排坐在老屋屋檐下。伸着脖子,凝望我回家的路口,那模样不禁让我酸楚不已。父母含辛茹苦倾其毕生培养了我,现在他们已经老了,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也该是我孝敬他们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略论刑法第四十九条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和第四十九条(以下简称“两条款”)都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作出的特别规定,但两条款均无明确具体的裁量尺度,在司法实践中有较大的弹性。因此,有的人提出应当把第四十九条现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高法定基准刑,时犯死罪的未成年人在适用第四十九条的基础上,依据第十七条第三款从轻减轻处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法原则。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两条款同时适用,有悖于两款的相互关系。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  相似文献   

14.
宣传应到位     
陶梅 《江淮法治》2012,(1):51-51
现在看新闻类节目,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在感叹现在事故频发的同时,我也静下心来思考,深感不少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够,自我约束力不够。比如红灯吧,电动车、行人是能闯就闯.往往是红绿灯交替的几秒钟,也互不相让,极易产生事故。夜晚不少人也是酒后抱着侥幸心理驾车回家.事故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所以,我认为宣传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醉酒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醉酒犯罪应负完全刑事责任。然而在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对醉酒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有了新的说法。笔者在十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就曾先后遇到三起因醉酒犯罪而被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案件。案例一:1997年春,犯罪嫌疑人葛××酒后盗窃一台价值2000余元的摩托车,经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鉴定,认为葛××属急性酒精中毒,复杂性醉酒后犯罪,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据此,甘井子区法院于同年7月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案例二:犯罪嫌疑人王××,1998年…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嘱托     
在一次大会上,我亲耳听到一位县委副书记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有一次回家的时候,他去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  相似文献   

17.
忙人自述     
我这个小局长算不上什么官,可就是忙呀。忙前忙后,忙三忙四,忙得脚打后脑勺。我本来也想图个轻松,可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的工作等着我去做,就不忍心去休息呀。不过,我的身体还挺好,尽管胖了一点,但精力充沛,耐力很强,我便在忙中取乐,倒也过得很充实,心中有了较强的成就感。所以,自我感觉忙得值呀。我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吃饭、回家睡觉.大家说我以局为家。  相似文献   

18.
“常回家看看”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语言。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这句普通的语言却成为生活中的一些人群很难做到的事情。 那么,是不是不回家就不想回家呢? 为什么不回家呢? 记者就此对于不同生活阶层中的人群进行了采访,笔录如下: 记者:你是外地人,能常回家看看吗? 江涛:(男,二十四岁,计算机工作人员) 我的家是在天津郊区,在北京工作已经三年。这三年中,开始的第一年,没有赚到多少钱,而且特别想家。跟你讲,我想到什么程度,我想到不敢看天津麻花。有一次,我到了北京站,就想上车了,可是想想这来往的路费,回家又不能不带点东西,于是就不敢回家,顺着车站溜达,我看见了天津麻花,眼泪就流下来了。那年春节,我没回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第二款又规定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款还规定了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负刑事  相似文献   

20.
第三方面为权利而而斗争那么第三个问题呢,我讲为权利而斗争。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是叫做耶林,耶林写过一本小册子,字数不多,但是这本书和他的名称影响之大在法学界都知道的,它的题目就是《为权利而斗争》。我觉得我们现在作为律师来说要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坚定,为权利而斗争这个概念。首先我想跟律师说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十几年前《民法通则》起草的时候对《民法通则》第五章的名称发生了争论,现在的第五章的题目,写的是民事权利。但是当时就有人反对这样的提法,马克思不是讲了吗?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为什么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