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电台具有重视民族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并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当时的政务院决定,1950年5月22日,中央台创办了藏语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把马列主义基本 原理与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本文将之归纳为“把民族问题放 在很高的战略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等八个方面,较全 面地叙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体内容,指出邓小平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属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  相似文献   

5.
石茹 《创造》2002,(4):29-30
民族文化资源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从思想、道德、观念到舞蹈、音乐、戏曲包含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史,倾注了各民族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在云南新世纪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大省”的理念和既定战略,使民族文化资源陡然从过去比较单纯的文化概念升级到了涵盖文化、经济的开阔层面,也具了战略价值。但是,在“民族文化热”中,还有没有某种值得忧虑的近视呢?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物之众,历史书籍之多、历史传统之厚、民族风情之浓,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云南是具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全国各族各界各阶层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民族凝聚力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建设问题,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纽带,是培育民族品格的精神基因;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强盛起来,最终要看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有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伟大的民族凝聚力,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力量,统一战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统战工作当立足现实,放眼世界,深化认识,重视并参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疏通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的了解,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中央人民政府派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其中成立民文艺组,为少数民族群众演出,向他们学习,为他们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加琳 《长白学刊》2009,(3):153-155
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潜在形式,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形态,它们是以不同的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和谐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和谐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思维是处理矛盾时的一种态度、方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处事之道,通过和谐文化这条纽带使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族心理素质通过内在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影响,表现为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月科 《群众》2009,(12):18-19
《易经》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常怀忧患之心,才能永葆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心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鉴取国内国际治党治国的经验和教训.向全党提出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09,(19):F0004-F0004
畲乡景宁,秀山胜水,风景优美。这里两千年前就是一方名人荟萃、隐士云集、修道者趋而往之的仙家洞天,一个民族千年来得以发祥繁衍的神奇之地;这里不仅有绵延的大山、广袤的森林、蜿蜒奇异的峡谷溪流,还生活着一个古老神奇的民族——畲族。  相似文献   

13.
民语新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甚至就是民族文化本身。推动各民族用本民族语言创制新词术语,有利于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增强民族文化的适应力和创造性。展示这些新词术语,有利于弘扬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沈庆利 《小康》2008,(7):10-10
汶川地震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国人证明了自己。越是大的灾难,越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个巨大考验。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破坏如此之大,是极为罕见的。而人民如此之坚强,民族如此之团结,领导之得力,也同时写下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引下,借助“元宇宙”发展之势开发数字藏品成为我国民族博物馆传播民族文化扩大影响力的新途径。当前民族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合作机制、知识产权、内容研发和设计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民族博物馆要通过构建运行体系,规范授权管理,深入挖掘多元民族文化遗产,创新设计路径,打造数字化的民族文化产权形象,赋予数字藏品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以公益性、原创性、社交性、落地性等为原则开发数字藏品将进一步拉近公众与民族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对于满足新时代大众的民族文化需求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国运兴衰之魂,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之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教育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正洪 《今日民族》2011,(11):10-1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呈迅速增长之势。民族分布更加广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民族关系趋于复杂,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民族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娜尔  张银花 《前沿》2009,(4):84-8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民族和谐发展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研究这一成果,深刻理解民族和谐发展的含义,分析其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建勇 《长白学刊》2009,(6):123-128
清代中前期,满蒙联姻在构建满蒙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当进入近代民族国家构筑之时代,国家构建成为时代呼声之时。清朝统治者发现,过于执拗“满蒙联姻”与构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相颉颃。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清朝统治者开始放弃满蒙联姻,取消原有人为的地域分离和血缘区隔,努力创造一个“各族群体平等”的神话,然后在此基础上走上了铸造近代国民的道路,构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满蒙联姻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