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法人财产权”的概念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公司法》中采用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出现了一些误解。有一种说法认为:“法人财产权”的本意是“法人所有权”,采用“法人财产权”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法人财产权”就是“企业经营权”;等等。加之,“法人财产权”的概念最初是在起草《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简称《监管条例》)时,针对国有企业的财产权问题提出和规定的,被《公司法》采用之后,其内函和外延都有一些变化。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澄清。  相似文献   

2.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其后在《公司法》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中又有述及。对于这一法律术语,理论界众说纷坛,大致的界定说法有:经营权说、出资者所有权说、法人所有权说、双重所有权说和复合权利说等。对此概念理解的差异,关键是源于对所有权内涵的认识和法人财产权与所有权关系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了认识上的不一致。一、经营权说。经营权说将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等而视之,认为法人财产权小于所有权,其争执的焦点就在于法人财产权是否具有收益权。从《企业法7)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  相似文献   

3.
法人犯罪:一个日趋热门的话题──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秉松本刊记者 李行1993年10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部宏伟蓝图中提出:“要依法严肃查处包括法人违法犯罪在内的大案要案,坚决惩处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企业要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作为法人,主要的特征是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  相似文献   

5.
也谈立法上的“法人犯罪”——与杨兴培同志商榷●周长军杨兴培同志的《对立法上“法人犯罪”的反思》一文(载《法学》1996年第7期,以下简称杨文),在对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合理性、必要性与适时性提出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主张立法应及时取消法人犯罪。通读之后,...  相似文献   

6.
清算中公司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能够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取得民事权利,设立民事义务的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过法人机关实施。①《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法学界长期盛行着“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合一论”,即认为公司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存续期间一致,范围一致。②这种观点存在以下  相似文献   

7.
法定代表人制度根植于利益一致性假设,缘起于对国有企业改革现实需要的回应.在《民法通则》的框架下,法定代表人的担纲者垄断了法人的意思决定与意思表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独任代表制”,并由此导致了“僭主现象”频发等弊端.《民法总则》立基于意思决定与意思表达分离的法人意思表示逻辑,以代理机制重新厘定了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关系,确立了法定代表人的特别代理人地位.法人可以通过章程或权力机关的决议等方式限制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但法律须为善意相对人提供最强的信赖保护,法人只有举证证明相对人就此种限制为恶意,才能对抗该相对人.  相似文献   

8.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但是,由于《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中虽然使用了法人财产权这一概念,却并未对其含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因而我国法学界、经济学界对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争论不休。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法人财产权不是单指法人所有权探讨法人财产权法律性质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从财产权的一般理论出发,一类是从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出发。如果从财产权的一般理论出发,首先必须明确财产权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此,在民法领域中,财产权是和人身权相对应的民事权利,是指具有直接财产的内容,直接体现特定物质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主要包括物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简称“新法”),新法将于12月1日施行。这对于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与过去相比,有五大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同时,明确规定了排除行政诉讼的四种情形。《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  相似文献   

11.
“报告首次建立了企业家犯罪所涉行业风险指数体系,在对2014年度企业家犯罪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金融行业、资源、能源类行业与房地产行业名列行业风险前三位。”《法人》杂志执行总编辑阮加文表示。阮加文所说的“报告”,指的是由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对法人犯罪恪守不承认原则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后,我国刑事法律终于对法人犯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自1988年1月始,迄今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决定》、《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等专门刑事法律决定中,都涉及到法人犯罪的问题,规定可以由法人构成犯罪的罪名已达数十种。而正在制定中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1997年5月9日通过的《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而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三章将“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作为基本的分类来构建我国的法人制度之基础,但这种做法在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上极为罕见。而且这种分类与传统民法典上的社团与财团分类比较,后者能够更好地体现民商合一的基本原则,更适合构建法人的基本规则(提取法人之公因式),更能够体现法人“组织体”的基本特征,能够更好地与民法的“意思自治”与“过错归责”原则相契合。因此,我国民法典应以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基本分类作为构建法人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此法条可看出:只要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就可以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九条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有学者认为,这条规定只对复议前置的事项,申请人可以就不予受理的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对选择复议的事项,则不可以起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已经正式使用了“法人”的名称。国务院颁布的《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中关于外贸企业和合营企业登记条件的规定,实际上是属于法人登记性质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法人》2004,(8):16-16
关于《法人》杂志“湘西开发模式质疑”文章的函《法人》杂志社:贵社今年出版的《法人》杂志第6期中,报道了“湘西开发模式质疑”的文章,该文就三馆开发提出了质疑。读后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第6期《政法论丛》刊登了李毅斌同志撰写的文章─—《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进步性兼对有关问题的商榷》。我们认为,综合考虑我国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李文中有些观点与合伙企业管理的实践存在较大出入,因而值得进一步商榷。一、我国《合伙企业法》并未限制或禁止法人成为合伙人1997年8月1日,我国《合伙企业法》正式生效实施。从《合伙企业法》的具体规定来看,丝毫不涉及法人合伙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我国《合伙企业法》“限制法人成为合伙人”、“禁止法入充当合伙人”。每一部法律都有自己调整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法人人格否定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一法律规定,揭示了法人人格的概念,即法人人格是指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组织,也即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遗撼的是,当这些法人的法定必备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亦或丧失其中某一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是中央为既在全体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