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原著可知,马克思十分鲜明地主张,劳动被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依据的是劳动的社会形式,而不是劳动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明确说"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同一劳动可以是生产的,只要我作为资本家、作为生产者来购买它……它也可以是非生产的,只要我作为消费者购买它……"因而,那种认为马克思将生产劳动限定为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劳动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区分劳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汲取精华、开阔视野,将其运用到现代财富创造的观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江泽民"七一"讲话中都提出要深化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要求,理论界对此积极响应.本文对大家发表的研究观点作一综述.主要有关于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关于价值的源泉,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关于知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及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虞梅生 《求实》2002,(3):15-1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笔者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 ,围绕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领域和方面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一论断,是对近一个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提炼,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历史观更准确的表达不是唯物史观,而是劳动历史观。劳动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劳动者,更具体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而不是直接从事简单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但不能把生产力完全看做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中的主动因素,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也与自然规律有差异,其中有人的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与意义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少富有启示的观点.但是,从劳动是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视角,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把生产劳动当做理解人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即为真理性的教育活动阐明客观依据、概括人的教育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三方面理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8.
"敬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观分别从努力化解"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限化之矛盾"、"需求的非均衡性与分配的正义性之矛盾"以及"精神的神圣性与物质的世俗化之矛盾"这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观。马克思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的理论基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观则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王卫东 《唯实》2011,(10):38-4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强制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体系,马克思在正确认识到"工人"成为"肉体的主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引入"强制劳动"这个概念,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同时,指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更公平自由的新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卞彬 《探索》2002,19(2):85-89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50年代中期、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期曾经出现了三次争论的高潮。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思想观点,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为了有劝于讨论的深入进行,揭示这种分歧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出理论创新的方向,本文就当前经济理论界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动态和进展进行综述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不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分配观念的需要,也是认识新形势下党的  相似文献   

13.
在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维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内容,尽管劳动价值理论至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但是在130多年后的今天,也出现了它所无法解答或者当时并没有涉及的问题:第一,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现在,已经是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生产劳动的领域已大大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14.
温莲香  朱红 《求实》2012,(10):12-16
马克思在对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劳动的生态尺度和劳动的生态本质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劳动实践,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方式,有效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凸显了精神生产的价值,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逐渐被人重视和探究,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的"小高潮"。面对30多年来的众多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总结和梳理,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寻找新的生长点。综观过去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形成脉络的疏理;二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具体内容的诠释;三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价值地位的探讨。从这三大方面来看,当前的研究既形成了较多、较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又存在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筱平 《奋斗》2001,(11):51-52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能照搬照抄。(1)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完全用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因而可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从实践上看,正是这种理论对以后1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展开的红红火火的工人阶级运动,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理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完成以后,再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主义阶段发生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勉为其难了。例如,劳动价值的商品定义,没有涵盖整个商品世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成为当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视阈下的全新命题,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对于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需要重新回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源头上发现并探究数字资本逻辑主导下劳动异化的新特点。文章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在对数字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当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异化的有效路径,探讨数字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如何提升以及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广信 《发展论坛》2001,(12):31-32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任务。近年来,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从理论上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巨大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建过程最后完成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按照理论创新的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重任。作者认为,应当从现代生产过程的新特点,从世界新经济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出发,来把握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的生产性;应当从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资本和按资分配等经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企业合约理论研究的是交换中的激励问题,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强调生产中的知识不完全和协调问题,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可在知识分工的框架内将这两类理论加以融合,实现企业的生产和交换职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