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线投资 当年,徐世昌(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还是一个民办教师时,袁世凯却看出他不是池中之物。徐世昌没路费去北京考公务员,袁世凯果断地塞钱给他,做长线投资。结果,徐考上了,在翰林院端上了饭碗。当袁在小站练新军的时候,徐便投桃报李,以翰林身份“下嫁”到连秀才都不是的袁世凯军中当参谋,一时间造成轰动,  相似文献   

2.
有人在微博上写山村生活:夜晚归来农舍,看见山上挂着一轮缺了边儿的月亮,淡黄色,软绵绵。桂花落了,苦瓜摘了,一个人存山道上漫步,夜风清凉,感觉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此微博一出,很多朋友心向往之,闹着要去山里隐居。我评论说,山里生活挺好,可是需要俩前提:一、天天住农舍,可别天天千农活儿,因为农活儿是很重的.假如亲自下田且靠此为生,能把你所有的诗意都给赶走,哪还有闲心看月亮?二、交通得便利,能通车,不然出门得骑驴,故人满京洛,何日复同游?憋不死你。  相似文献   

3.
现实表明,官员“私生活”已经和一些官员的腐败结伴而行。预防和惩治官员“私生活”背后的腐败,必须要强化政治教育、严格制度规范、创新评价机制、实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4.
冯仑 《廉政瞭望》2012,(15):74-74
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什么意思呢?你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再一层就属于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的,大概不超过30人,这30人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10人。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2,(5):73-73
历朝历代都希望保持稳固、长久的统治,而不希望官员贪贿腐败,加剧跟民众的矛盾,自毁统治根基。为此,就要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包括对其私生活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段惠  老言 《奋斗》2007,(7):60-61
从6月1日起。我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首次对公务员的家庭生活作出规范,对包养情人、拒不承担赡养抚养义务、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公务员,予以严厉惩处。《条例》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政府的“管官铁律”。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国公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严格禁止公务员包养情妇等不道德行为。世界其他国家又是如何规范公务员和官员的“私生活”的呢?  相似文献   

8.
张鸣 《廉政瞭望》2014,(6):46-46
在中国第一个转型时期,张之洞和袁世凯都是向西方学习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什么意思呢?你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再一层就属于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的,大概不超过30人,这30人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10人。  相似文献   

10.
赵菊梅 《廉政瞭望》2013,(21):66-67
人们大多认为袁世凯老奸巨猾、饱经世故,张作霖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在与袁世凯交往期间,张作霖也总是见谁跟谁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张作霖是善于搞政治权术的。正如他对号称“小诸葛”的杨宇霆所说的那样:“军队的事情,我不如你,但是要说玩政治,你们都玩不过我。”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党建文汇》2005,(3):49-49
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之际,正是德国殖民者在山东大肆扩张之时。为限制德国的殖民侵略,袁世凯在不突破条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理性抗争,有效地缓解了彼此的冲突,较好地维护了民族利益。然而,由于中德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所以袁世凯在条约体系内的抗争必然带有很大的妥协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1920年8月17日在<晨报>发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论及"民意"时指出:"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应当说,这句话集中反映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对袁世凯一生的大体看法和最终评价.很显然,李大钊并未因袁世凯最后"卒以伪造民意而亡",而全盘否定其曾"以符合民意而再起"等历史功绩,依然认为当时已经死去4年的袁世凯是"杰",只是为"一世怪杰".  相似文献   

14.
杜学峰 《世纪桥》2009,(8):43-43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任内阁总理。素有“段虎”之称的段祺瑞,在清末担任过统制(师长)、北洋军第二军总统(军长),而当时黎元洪只是一个协统(旅长)。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北洋派领袖自居,视黎元洪为傀儡。黎元洪则要求完全行使大总统权力。两人矛盾遂起,并逐渐升级。  相似文献   

15.
他们是距离共和国伟人最近的人,他们眼中的伟人不仅是共和国的元勋、近代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也是和蔼的导师,亲切的家长。青年作家余玮和吴志菲对这些曾经生活在中南海的人物进行采访,引起他们对伟人生活点点滴滴的追思。  相似文献   

16.
何祯辉  陈茜 《党建文汇》2006,(10):24-24
人们都知道,在中共历次路线斗争中,对于那些代表人物的揭露和批判,都没有涉及私生活问题。然而,唯独对高岗是例外。  相似文献   

17.
东平 《党史纵横》2004,(6):39-42
说起中南海,人们会联想到中国第一代领导群体,以及策源在那里的波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政治风云。然而,政治的谲变并不能包容那里的一切。因为,在那里除了最高领袖外,还生活着从高级到一般的中共干部和大约两三百个孩子。在孩子们眼中,中南海是一番不同的天地,并不像世人想象的那样神秘莫测。相反,留存在他们脑海里更多的是领袖们近似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承载着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个发生在中南海中的故事。田家英的女儿把毛泽东的鞋子藏起来了如今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工作的田家英的长女曾立,出生在1950年。在…  相似文献   

18.
《恰同学少年》开播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该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同时还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本刊特编发“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以求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立平 《学习月刊》2009,(9):17-18
最近.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有一个动向值得关注.这就是将生活细节纳人反腐败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就像暴雨来临前低空徘徊的燕子或忙于搬家的蚂蚁,演绎着经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