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金友 《唯实》2011,(7):96-96
谁都知道,萧何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而且多年忠心耿耿,尽心效力。但后来有一天,刘邦却把身为相国的萧何逮捕入狱。原因是萧何写了一个奏折,希望把上林苑中的荒地分给百姓耕种。有一位侍卫探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怒气冲冲地说:“吾闻李斯为秦相时,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为民请吾苑,  相似文献   

2.
西汉十二年秋,黥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萧何留守长安。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景华 《廉政瞭望》2010,(8):44-44
萧何:自辱其名以自保 汉高祖刘邦因为大将英布反叛,亲自率军征讨。在后方主持国务的萧何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稳定民心,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给养。但萧何越勤勉,刘邦心里越不踏实,于是常常派使者回长安询问萧何的近况。对于皇上的这种“关心”,贵为相目的萧何虽然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很是感到迷惑。  相似文献   

4.
巴中,中国版图之正中,北枕秦岭,目及长安,南坐巴山,掬饮长江。 巴中,古为巴子国,巴人聚居地,三国拼争古战场。汉高祖刘邦囤粮通江得汉城;三国名将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萧何月下追韩信米仓古道史迹犹存。这里有隋唐彩雕第一景——南龛摩岩造像群:看隋唐彩雕,悟千古梵谛,人与佛对话,佛与人共鸣、  相似文献   

5.
与萧何、韩信等相比,曹参的名气显然小了许多。如果不是“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我相信除了研究历史的之外,是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曹参的。即使在史学界,对曹参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他为相不如萧何,为将不及韩信。但假如用大历史观来看曹参,我们得出的恐怕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曹参作为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记载,“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与刘邦一起打天下而有如此巨功者,恐怕没有几个。因此在论功行赏时…  相似文献   

6.
偶读《史记》,翻到萧何与曹参的旧事,油然生出几分感慨。萧何、曹参同为沛人,在烽烟岁月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后来论功行赏时,对于二人谁的功劳大,群臣争执不下。刘邦平息了群臣的争执,最后以萧何功最大位居第一,曹参位居第二但是这番“定论”也产生了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从此萧曹二人产生了隔膜——《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相似文献   

7.
萧规曹随     
郑立娟 《前线》2020,(5):87-89
西汉初年,萧何为相国,他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实际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把西汉王朝引向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其继任者曹参,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别出心裁、另起炉灶,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延用萧何制定的政策法规,保持了国家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汉初社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的基础。这段佳话,被称为“萧规曹随”。  相似文献   

8.
从谏如流,历来被认为是从政为官之美德,集思广益之良方。翻开史册,不乏名垂青史的范例:秦王赢政颁逐客令,李斯冒险上《谏逐客书》,力陈逐客之弊,促使秦王收回成命,使得大批客士得以安居秦土,发挥才智,终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汉高祖刘邦本是泗水亭长,乘秦末之乱而起义,由于他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能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才干,终于以弱胜强,建立汉朝。一代明君唐太宗,更是虚怀若谷,能重用谏相魏,兴利除弊,故有“贞观之治”,至今仍为史家所赞颂。从谏如流决非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举,而…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以及所见的冷暖人情,都会影响他事业成功的过程。重友情的汉高祖刘邦,心胸开阔,用人用得宽,招了一批别人的谋士,如张良、萧何等人来做自己的臣子,汉朝的规模因此而定。重亲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团,他在浙东找的文人,包括刘伯温都不是和他一条心。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话,道出了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精心打造这艘培养人才的航空母舰,培养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党和政府所历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广大人…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3):124-1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是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清朝康熙年间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特殊历史境遇中政治担纲者的艰难抉择。因为他的推荐,《大清相国》一时洛阳纸贵,主人公陈廷敬也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不沾光     
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是一位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廉洁奉公的贤相。晏子为相,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然而一位堂堂的相国,家里却很穷。一天,晏子刚坐下来吃饭,齐景公派来找他商量国事的使臣到了。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齐景公,景公很吃惊,说:“相国家里这样穷,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晏子说什么也不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又过了几天,晏子乘车上朝,半路上碰到齐景公出城。齐景公让人停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语有“成也萧河,败也萧阿”之说,因为汉朝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韩信成为大将军是因萧何所荐,被杀身亡也是因萧何施计,此语通常用来形容那种能够发挥正反作用的人或物。在当今世界,用这句话来形容网络可胃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14.
善用贤者     
据说,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卑微的泗水亭长,最终却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谈及“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全靠自己用了几个贤者:“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原也不过“穷光蛋”一个,但靠着过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民心第一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12):47-47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是一位文德显彰、治国有方的君主。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他宽宏雅量。礼贤下士。不计前嫌,重用昔日仇人管仲为相国。成为我国历史上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用贤求长     
吴志彬 《求贤》2011,(9):53-53
陈平随汉高祖刘邦征讨天下,为刘邦出谋划策,屡立奇功。但是当初很多人对陈平有意见。  相似文献   

17.
徐相国被称为朝鲜的核弹之父。1998年1月30日,徐相国60岁生日时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曾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场花甲宴,以感谢他为朝鲜作出的突出贡献。1955年,朝鲜创设核物理研究所。1956年,朝鲜和苏联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朝鲜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前往苏联接受培训。1966年,28岁的徐相国在苏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4,(7):63-63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相似文献   

19.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战胜项羽的原因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意是: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用他们。项羽也有个能人范曾却不能月用,所以我能战胜项羽。 刘邦善于识才,堪称伯乐。然而他更善于用人则超越了伯乐。伯乐因能识千里马而久为人们称道,但细想之,其相马之道可谓狭隘。千里马征战杀场大有用武之地,而普通作为牲口驯养的马也不乏“干才”,或善拉车,或善犁地,或善爬山等等。可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丞相萧何主持制定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律令制度,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拍手称快。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丞相。传说萧何生前与曹参有个人恩怨,人们担心国家的政策将会改变。出人意料的是,曹参以国家大局和百姓利益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