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布什政府的军控政策仍在制定之中,并将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美国已经开始的全面战略评估的结果;二是布什政府同其他相关国家谈判、磋商的结果;三是布什能否在国会获得两党对其军控政策的支持.这三个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塑造布什政府未来四年的军控政策.美俄有关<反导条约>和NMD的谈判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是美国不修改<反导条约>、不部署NMD,军控机制不会遭受破坏;一种是美俄达不成妥协,美国退出<反导条约>、部署NMD,军控机制崩溃;最后一种是美俄能够在修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军控机制受到损害,但不至于崩溃.  相似文献   

2.
一、第三世界的中国 1988年6月11日至28日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给中国人带来的震动是相当大的。这是由于“中国文明未见完成,却在走向衰退了”的警告的冲击波,而且面对了现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非洲中等发达国家”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虽然是第三世界的一部分,但是第三世界存在的问题和中国面临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现在第三世界各国面临的共通的引人注目的是“过度城市化”问题。所谓过度城市化,就是在国内生产力尚无保证的情况下,中心城市发生的人口爆炸现象。与这种第三世界的城市化状况相比较,中国目前尚未明显出现由于“过度城市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戴超武 《美国研究》2006,20(2):60-82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肯尼迪-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言,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美国致力于构筑一个由陆基、海基和太空基系统等不同拦截方式与本土防御、地区防御和点防御等不同防御面相结合而组成的一体化分层导弹防御结构。特朗普就任后,在延续前任的导弹防御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美国导弹防御的范围和目标做了调整,以应对敌人和主要对手构成的导弹威胁。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将加剧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陷入的美俄之间敌对的紧张关系,以及中美之间因贸易、台湾、南海等问题而日趋紧张的关系,削弱甚至抵消中等核国家和拥有弹道导弹国家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刺激这些国家加强应对措施的研究,从而引发进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之间的军备竞赛。尽管面临严峻的技术和财政方面的挑战,特朗普政府仍将大力推进其导弹防御战略和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所导致的国际战略稳定失序与失衡加剧,是高超声速武器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目前,俄罗斯已经率先实现助推滑翔弹和空射弹道弹两型高超声速武器的实战部署。美国则在助推滑翔弹和吸气巡航弹两型技术路线并进的同时侧重加快助推滑翔弹的研制、试验进度,以求改变列装落后的劣势。高超声速武器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性能优势,能够满足俄美遂行不同军事任务的需求。俄罗斯谋求战略威慑优势,美国侧重常规快速打击能力。高超声速武器的出现,既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全球战略稳定态势震荡下大国抵消与反抵消军备竞赛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冷战后以国际军控条约体系为基础的战略稳定秩序重构的催化剂。高超声速武器所具备的常规战略威慑效果将对战略威慑模式、全球安全态势和国际力量格局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高超声速武器丰富了常规战略威慑的手段和模式。其次,高超声速武器将在威胁认知稳定、战略威慑稳定、危机管控稳定和军备控制稳定等方面,对全球安全态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冲击。最后,高超声速武器可能成为重塑国际力量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九一一事件以来,安全问题在亚太经合组织议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有盖过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这"两个轮子"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各国普遍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亚太地区却又缺乏一个探讨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南亚导弹扩散的安全评估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军 《美国研究》2004,18(4):86-102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事实上的核国家。为获得压倒对方的核打击优势 ,竞相开发先进的导弹运载工具 ,引起美国严重关切。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 ,美国对恐怖分子从南亚地区获取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载工具的担忧上升。美国国会和政府都主张对南亚的导弹扩散进行基本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导弹防扩散政策。本文从南亚地区是否存在导弹竞赛 ,导弹扩散是否会打破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 ,南亚地区是否已开发出具有一定威慑力的导弹库 ,美国遏制南亚导弹扩散的战略考虑等方面入手 ,阐述了美国对南亚地区导弹扩散的基本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遏制南亚地区导弹扩散的政策措施。美国认为通过建立导弹控制机制和依赖印巴之间的威慑 ,可有效遏制南亚的导弹扩散。但作者认为 ,如果与导弹扩散相关的一些关键安全问题没有取得突破的话 ,南亚地区遏制导弹扩散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1,15(1):40-55
本文通过回顾克林顿政府在其八年任期内在处理朝鲜核与导弹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与做法,对其政策的成与败作一初步评估,认为克林顿的政策在暂时冻结朝鲜核与导弹发展,改善美朝关系气氛方面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是,由于缺乏总体政策考虑和受美国内政治的限制,克林顿政府的政策未能根本解决朝鲜的核与导弹问题.如果新政府不抓住时机进一步发展美朝关系,在政治基础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克林顿政府所取得的有限成绩将会丢失.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6,20(1):7-27
随着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由盟友变为敌对,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也由核能开发的支助者变为强烈的反对者。在美国看来,伊朗目前的核与导弹发展计划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如何解决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面临不同的政策选择。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布什政府很可能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联合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迫使伊朗放弃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由于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歧见,伊朗核问题不易解决,很可能在谈判、制裁、妥协、再冲突、再谈判的循环中较长时间的拖延下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E.S.L.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