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平作为人类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其内涵却随时代发展而衍变,体现在经济法中,其显现为一种不同于民法的新型公平观.在充分肯定民法公平在市场经济流转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必须认识到,民商法的公平观仅仅是形式上的,停留在微观层面.社会的发展使民法无力克服由于自身缺陷而产生的难题.经济法采取一种更加务实的切入点,追求更接近正义的公平,其承认不同主体之间的禀赋差异,并不追求绝对和无差别的平等.经济法的公平是在承认社会成员个体差异,地区发展不绝对均衡,着眼于现实差异的公平.具体而言,经济法的公平观有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所谓"济南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济南市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相结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普及,着眼于济南市经济社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济南市民生等实际问题解决的现实指导,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让当代这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济南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注意提升济南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济南化的发展。这是对"济南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本质内涵的一种较为具体而完整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最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的人的发展,重点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内涵和实现条件等问题,为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是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着眼于现实生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软实力的生发源泉和表现方式。着眼于未来,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弘扬、“礼仪之邦”国民形象的优化与塑造、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向上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将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理论上,深刻地体现了理想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顺应人民意愿的统一;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实的经历、体察与比较,可以看出县既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此背景下,县法院其实更多担任着纠纷解决,而非实现“规则之治”的任务。而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区别在于,前者所追求的公平是立法者眼中的公平;而后者所追求的乃为能被涉案人群接受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并不完全取决于理论内涵的真理性,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们对理论的情感取向,积极的情感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心理基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必须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对理论的积极情感,营造有利的教育情境和现实环境;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也是结合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而笔者就中国社会的公平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进行了结合,以马克思的公平观为指导,进而对我国社会实现真正的公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着眼于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立足于现实国情,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发展理论实质上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是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思路问题上,大胆探索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发展理论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全面性的基本特征。第一、时代性。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时代的高度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20世纪70年代,世界…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全世界而言,反恐将是人类社会一项长期、艰苦和复杂的斗争。只要导致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尚存,恐怖主义仍将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这些土壤包括人性之恶的存在、文化与文明的对抗和冲突、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上不公平、不平等的格局秩序、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等。美国主导的全球反恐在最近十年内都将击毙本?拉登作为其主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击毙本?拉登会对美国以及恐怖组织短期内产生一些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拉登之死对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以及相应的反恐斗争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美国的反恐战略也不会因此产生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的理念是指对经济法的应然状态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追求。经济法的理念不同于法的理念、其他部门法理念和经济学目标,也不同于经济法基本原则。它不能脱离法的理念,但具有固有的特质,其最核心的特质是"经济性"。经济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实质公平、经济宏观安全、经济整体效率。经济实质公平着眼于经济问题中权利的倾斜配置和分配结果的公平;经济宏观安全意味着经济法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整体意义上的宏观安全;经济整体效率区别于短期、个别的效益,要求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1848年以来160余年世界历史的塑造者。面对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依然没有走向地消亡的明显迹象、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越来越趋同、马克思主义好像过时的现实,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多维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筑基者,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者,是所有国家社会正义公平建设的推动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倡导者,是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指引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本质上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实践逻辑,以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为历史逻辑,以坚持以民为本为价值逻辑,不仅着眼于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着眼于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为全人类文明发展开辟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一论断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在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从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基本制度,提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和根本目标;到拓宽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健全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到立足于科学发展,着眼于制度完善和创新,强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公平;再到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接力探索。认真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社会公平的探索与实践,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在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纷繁复杂和国内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论,对于解决中国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平演变,已成为当今国际反动势力破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国内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存在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政治势力,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不会止息,有时还会很激烈。对此,我们必须有长期斗争的准备,每个党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概括为三维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形而上的大智慧来把握世界,是一种更高级的大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性科学,是一种实践基础上能动的智慧性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科学信仰,是一种更具崇高性的哲学信仰。哲学作为大智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哲学作为普遍性科学,追求世界普遍真理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辩证过程,故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依赖于“是”,还要依靠于“信”。在根本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奠基于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之上的“智慧、科学、信仰”三维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普遍性科学和崇高信仰的高度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公平价值取向的现实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致力于社会管理,应以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其现实依据在于:公平是人类世代追求的价值理想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法制在中国建立及健全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应首先着眼于研究上比较方法的运用。这其中既包括不同学科视野下对循环经济问题研究的比较,也包括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循环经济法制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对循环经济法制保障国际经验的分析和借鉴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