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丽英 《法制与社会》2013,(32):277-279,282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成灾。我国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称呼很多,我国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为学术活动中的不端行为,其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行政、民事、刑事法律不同层面进行规制,同时需要从加强学术规范立法、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执法和提升对学术不端的司法审查能力方面来构建学术诚信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中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从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管理部门以及评审人员三方面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科研工作者自身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促进研究诚信:定义、当前的认识和未来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尼古拉·斯丹尼克教授对科研诚信问题有过深入研究。其撰写的“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一文,对“负责任的研究行为”、“研究伦理”和“研究诚信”作了更精确的定义,并得出了优先要做的事的一般结论和更有效地回应不端行为并促进更高标准的研究诚信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少华 《江淮法治》2009,(10):25-25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据了解,此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  相似文献   

5.
[文(令)号]第11号令[公布日期]2006·11·7[类别]行政法·科学技术[施行日期]2007·1·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  相似文献   

6.
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我们要肩负起责任.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行动起来,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向社会展示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促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公众人物学术造假事件的曝光使得民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其行为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的防范、遏制抄袭等学习不端行为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最后探讨的是抄袭的识别技术和检测工具。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民事法律行为有一个其他任何民事行为都不具有的特殊现象,那就是它把意思表示作为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行为效力能够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德国法学家贺古把这种民事行为命名为法律行为,以便与其他民事行为加以区别。这种法律行为同其他一切法律上行为一样,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然而,法律行为是从阶级和法律的产生而突然产生的呢,还是从其前身演变而来的呢?如果是后者,这种法律行为的前身又叫做什么?这是民法史上未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刑事错案与检察官的不端行为有何关系?负责指控犯罪的检察官是否应对错案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检察官不当行为导致的错案如何进行救济?尼努·莱昂斯案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检察官不端行为的范例。一、基本案情尼努·莱昂斯(Nino Lyons),1960年生,商人,是美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陌生人和平共处的时代.如何让如此庞大的人群行为有着一个更合理的预期?这就是法律的意义所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法律也不相信你的努力.社会的良好运行,是无数人交互行为的结果,需要一些没有情感的规则来维系;眼泪可以融化你的爱人,陌生人却无动于衷. 为什么法律不认可我们的努力呢?假如你一心向善、学习努力,却突然手持斧头把同寝室的朋友砍翻,就算我们知道你平时有多么优秀、多么努力,但法律并不认可.  相似文献   

11.
探析法律行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解法律行为制度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法学界公认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但关于法律行为的“适法性矛盾”问题却论述不多。本文将着重探讨法律行为的“适法性”与法律行为的无效、可撤销之间的逻辑矛盾,以期能更清晰的认识法律行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最近,草根明星王宝强的离婚热浪还没有平息,又曝大导演张纪中的妻子偷情,人们再次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宣泄. 可是,我们理性点儿思考一个问题:偷情算不算法律行为? 什么是法律行为呢?就是这种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或者消失.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你追求她,她答应了,这种行为不产生法律关系,因为恋爱关系与法律无关.如果你送这个女孩子一个名牌包,那么,这种行为就产生法律关系了——这是赠予行为,涉及这个名牌包的所有权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事实判断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私法学界普遍认为法律行为的成立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实际上 ,无论是从立法、司法还是价值哲学的层面来讲 ,法律行为的成立均非事实判断。法律行为的成立不能如我国多数学者所臆想那样被化约为“是不是”法律行为的问题 ,而毋宁是“应不应是”法律行为的问题。法律行为的成立之所以易被误认为是事实判断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关于法律行为成立要件的规范属于裁判规范、价值判断语言表述的复杂性且法律行为成立与有效制度分工有异。类如法律行为的有效 ,法律行为的成立同样也属于价值判断 ,并且属于价值判断中的规范判断。  相似文献   

14.
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紧锣密鼓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今天,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更有其现实意义。物权行为的特征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为目的,与登记交付相结合的法律行为。它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萨维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交付是一个独立的契约,是一种物权合意,故即使“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交付是一种转移标的物的法律行为,它独立于债权关系的原因行为;基于债的原因行为被撤销,交付的法律行为不能当然失效。①…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我国还处在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学术不端行为在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予以关注并监督的大背景下,仍然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存制度存在缺陷,而直接原因在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学术共同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制裁"仍属于道德层面的泛泛谴责,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并未建立。我国学术共同体应深入地思考现行学术不端行为监管防控体制,通过立法明晰行政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引入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出自己的学术期刊论文撤销制度,真正建立起学术团体—出版主体—学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美国检察官的公诉行为几乎不受任何审查,这种权力与责任的脱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公诉不端的泛滥.其中,歧视性起诉、报复性起诉以及公诉手段和法庭评述的失范问题尤为突出.为此,美司法部成立了专司公诉不端惩戒的职业责任办公室,律师公会也制定了模范规则等行为规范,而美国各级法院更是以程序性救济的形式在公诉不端的治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思路和举措无疑可以为我国公诉不端防范、认定与遏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法律拟制是源起于古罗马的一种法律创造方法,在我国部门法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刑法规制的对象是"行为"还是"事态",持有是行为还是一种状态,学术界争议很大,传统的行为理论解决这一问题时陷入了困顿,而法律拟制理论可以进行较好说明.据此,将持有定位为法律拟制行为更科学.  相似文献   

18.
法学研究对象问题,是法学界教学和科研中长期以来存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不久前,北京市法学会理论专业组就此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主要提出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法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和法律,另一种意见认为法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法律而不应该包括国家。因此,要不要把法律单独作为法学的研究对象,便成为问题争论的焦点。为了深入开展讨论,我们现发表刘升平、谷安梁同志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谈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就叫做"德主刑辅"、"出礼则入于刑"。这些认识当然不错,但是二者的关系就仅仅如此吗?难道没有道德的法律和法律的道德?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没有更紧密的联系,以至于一者成为另一者的规范?道德的法律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题是要谈法律的道德。法律的道德不仅有,而且很重要。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果就很严重。一个无德的法律,不仅不是建设性的力量,反而可  相似文献   

20.
“法律监督”辨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法律监督”是我国法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但是,人们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些误区。有的把“法律监督”视为“监督法律的实施”的同义语,有的把“法律监督”解释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一切立法、执法等法律活动进行监视、督促并对违法活动进行检举、矫正的行为的总称。这些理解都是对法律监督基本内涵的泛化,在实践中导致了对不同监督行为性质的混淆。其实,法律监督与监督法律的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都有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把任何监督法律实施情况的行为都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