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多种表现,其本质特征是“统得过死”、“过度集中统一”,即国家和政府机构对经济运行管得太多太死。革除这些弊端,建立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生活中的扩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而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民主为目标,决定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当然,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要把过去长期实行的那种在主要部分上排除、排斥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但是,商品经济抑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都不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青年政治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召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有一百多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发言同志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中国社会的改革,不是经济改革的独奏,也不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二重奏,面是一部由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观念文化变革交织而成的雄壮的交响乐。 (2)政治改革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且也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后者除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之外,还要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使人们普遍具有的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欲望得到满足。建设高度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关系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配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对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单独进行,如果它孤军前进,传统的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与新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特别是与经济体制关系直接的政治体制的某些部分,会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掣肘.它不仅有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会使新的经济体制难以按自身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们已不再认为竞争仅仅是同资本主义相连接的同义语,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竞争。为了说明竞争与青年工作的关系,有必要对竞争的实质及共作用作客观的分析和探讨。一、竞争的实质 1.竞争的含义。《辞海》上说:“竞争就是互相争胜”;《辞源》解释为:“二人以上有共同之目的,互欲得胜利之勤奋作用……彼此各尽全力以图进步,相匡助不相侵害,养成正大坚强互争优胜之美风。”两者综一,竞争就是互争优胜。凡通过某种较量,而分出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要由思想观念的变革作为先导,同时又会促进思想、道德的进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我国长期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多次明确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我国政治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总病根,就  相似文献   

7.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而“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改善领导体制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改善领导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本文拟就二者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互相依赖的,正如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决策制度不健全,因此,政治改革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联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把国民经济计划的民主化作为决策民主化的突破口,现在看来,把计划民主化作为决策民主化的突破口,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因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没有民主便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三个方面。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不仅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方式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且与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或精神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们确认,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时下,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改革事业的议事日程。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学科研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向和前景。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本文试图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过程,把主体放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上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的一个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依据。然而,要真正在理论上弄懂它,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必须突破商品经济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首次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经济观点。他有关经济发展的“笼鸟之说”,对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中有两翼内容.一是对经济关系的探讨,一是对思想政治关系(包括伦理道德)的探讨.这两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因此,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这个突破,打破了长期以  相似文献   

14.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本文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就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个转变、三大构建”的改革取向,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构建距离型的政企关系、市场型的政社关系、法治型的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多年来的理论探索的高度总结,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立宪政体和责任政府的框架内 ,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化和扩大民主参与 ,进一步确立理顺党政、政企、政社、政民关系 ,特别是要进一步确立公民在政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把我国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定位在政民关系上 ,使我国政府管理真正变为公共行政。二十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一、简单回顾 :1978年以来 ,我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大方向是由“计划”转向“市场” ,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有的民族产业受到一些冲击,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保护民族经济一时成为热点问题。“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是我们既定的基本方针,故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全国人民的共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来谈保护才有意义,舍此而轻言保护,必将丧失大好的历史机遇,行政性的独占和地方保护主义只能导致僵化和低效率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利用与保护”,“竞争与合作”原是对外经济关系中对立的统一,只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完全能够处理好这对矛盾的。为此,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最近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澄清糊涂认识,避免在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上纠缠不休,对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人利益(“利”、“功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义”、“道德”、“道义”、“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每个社会都会碰到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并用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与此相应的各种关系,如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作者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从经济关系上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劳动者物质利益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扫除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障碍。由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经济体系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者就如何搞好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这两个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还围绕党的领导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思想,论述了党的领导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