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康》2006,(11):105-105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梵文文学等研究作出国重要贡献,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佛教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目前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本书摘取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各种问题的言论,给人们打开另一扇了解季羡林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创造》2016,(1)
正《季羡林品读人生》——读大师经典,品生活禅味《季羡林品读人生》套装书共七本,为六本散杂文集加一本笔记书。整套书内容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既有季羡林清华读书时的真情流露,也有中年的勤奋探索,更有晚年的彻悟与深情。本套书便于读者较为完整地领略季羡林先生整体学术思想、人生感悟、内心情怀和箴言隽语。(季羡林著,重庆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卞毓方:记者、教授、作家。已出版《岁月游虹》、《雪冠》、《煌煌上庠》、《长歌当啸》、《妩媚得风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历史是明天的心跳》、《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等著作10多部。近年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作品已有10多篇被收入全国各省大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著名音乐史专家田青先生撰文披露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国纶公司进行合作出版中的一场风波。这一事件在海峡两岸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文化交流中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田青先生。田青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年鉴》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学院特聘教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是我国佛教音乐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96年8月,台湾国纶公司出版了一套佛教音乐专辑《醒世梵音》,共4片 CD,分别收录了北京佛乐团、天津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辽宁千山佛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提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主张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对此,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周春 《两岸关系》2010,(5):72-72
此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和台湾佛教宗师星云大师的对话录。作者一为著作等身的清史研究专家,一为得道高僧、佛教宗师;一个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让严肃历史用通俗方式走近大众,一个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一位解答读者的历史疑问,一位解开大众的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7.
1990年我国佛教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105篇之多,其中对禅宗、五台山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中国化、佛教心性论、佛教密宗、藏传佛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对佛教禅宗及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禅宗神秀北派因“受惠能一派的排挤、曲解,长期被淹没。”任继愈在《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一文中,根据近年在敦煌发现的神秀著作手抄本《观心  相似文献   

8.
在《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季羡林先生专门谈到老年人的养生禁忌。本刊摘录片断,以飨读者。一忌:说话太多。某大学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爱说长话。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大工作》2009,(9):62-62
在《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季羡林先生专门谈到老年人的养生禁忌。本刊摘录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青年探索》2006,(3):90-91
对一般人而言,提起金岳霖先生,人们更熟悉的只是这位风流名士和林徽因的美丽故事,其实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人生可谓一个传奇。金岳霖先生,字龙荪,1895年8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虚岁。在学术上金老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拥有自己完整学术体系的少数哲学家之一,凭着《论道》、《知识论》和《逻辑》3本著作,金老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中国另一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金老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并引进近代逻辑学的人,也是…  相似文献   

11.
天凉好个冬     
最初读到季羡林先生《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时,心里就有一种触动,当时就想,年轻人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中年人(60岁左右)也不行,前几日看到《收获》杂志上有许明先生谈季羡老的文章,也说这文章好,我很欣慰,觉得自己没走眼。那几日我正在整理有关储安平和《观察》周刊的资料,因了季羡老的那篇文章,我从这些资料中检出一些有关季羡老的,写成一则短文:《季羡林与学生运动》,写成后投寄给一家报纸,终于没登出来。季羡老是1911年生  相似文献   

12.
《临渊》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2.00元《临渊》是一代杰出的头脑对繁复的近代中国做出的一次厘清,内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跃进、上山下乡直到当下现实,其中既涉及社会新民与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对历史人事的史料还原,还有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经验总结……从各个层面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历史遽变和思潮起伏。《临渊》的价值或许就像书中季国清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13.
功名利禄面前,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思想底色。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无法掩饰,谁都无法隐瞒。功名利禄,是检验一个人最好的“试金石”。季羡林先生,一位大学问家。他虚怀若谷的高贵品质,使他在业内业外颇受敬仰。季羡林先生一向反对浮夸学风,主张求真求实学风。季羡林先生从不夸夸其谈,他“三辞桂冠”之举,为学术界,为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4.
饺子     
正其实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快过春节的缘故,最近经常想起饺子来。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一种食物像饺子那样从制作到享用,是由全家齐齐参与的。饺子在我国影响深远,无数文人留下文章,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散文《饺子》。  相似文献   

15.
读书札记     
星期六上午,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季羡林人生漫笔》。季羡林是个大学者,曾经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在已经快90岁了。这本书,有不少文章是他最近几年来写的,有写人物的,有回忆老师、同学,包括对胡适的评论。还有不少是感想,随笔,就象书名所标明的叫漫笔。我喜欢读季羡林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读他的文章就象你坐在他的面前,听他讲故事一样。以前,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学问越大的人越没有架子,讲课、写文章越通俗,越好懂。《莱根谭》里说,“文章极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就是说,一个人写文章写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黎耀成 《政策》2010,(3):60-60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名著《我的人生感悟》,颇受启发。写了几句,聊作解读罢。 生活是一道多元方程,需要用缜密的头脑、从容的心态、敏捷的思维来求解。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智者越读越聪明,愚者越读越糊涂。生活是一台巨型电脑,鼠标就掌在您的手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任您点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20世纪行将过去,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世纪之交,中国佛教将走向何方,这是教内外有识之士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徐荪铭先生近作《世纪佛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世纪佛缘》以20世纪中国佛教在刊刻佛教典籍,振兴律宗,弘扬禅学,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等方面的不凡建树,展示中国佛教在本世纪中所走过的中兴———衰微———复兴的历程。同时,…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函     
正读者来函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8号院汇欣公寓1406室《中国周刊》投稿邮箱:zgzk@chinaweekly.cn湖北温先生我是一位企业家,《中国周刊》第九期的封面报道很全面地介绍了荔波全域旅游的模式,很值得推广,中国像荔波这样有特色的地区很多,都可以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会经常关注荔波的发展,在合适的时候到那里投资。感谢你们用心编辑的内容,提供给我大量的我们接触不到的信息。《中国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都有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我藏书不多,读书更少,但我爱书,尚未进入“如命”之境。由于珍藏陈望道先生于1920年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激发了收藏《宣言》版本的热情。从首译本至1998年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纪念版本,现共有12种不同的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有她不同的经历和故事。首译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灰兰色印刷,正中印有马克思半身像,上边从右到左,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产党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像下边,还印有“马格斯”字样,共56页,内文用5号繁体铅字竖排印刷,版权页从右到左为“一千九百二十年九月再版,  相似文献   

20.
蒋夷牧先生几年来在本刊《卷首语》写下了不少关于幸福和快乐为内容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同时,蒋先生又走向社会,以《快乐人生》为题在政府机关、大中学校、群众团体等单位广泛地演讲,讲生命和人生,讲爱和感恩,讲幸福和快乐,讲人的自我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听众已有两万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刊这一期发表蒋夷牧先生的演讲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