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秀珍 《西亚非洲》2007,28(6):27-32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卡斯特罗建立政权。这一政权对外宣布“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援各国人民的反帝、反独裁斗争”。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发展与中东的关系成为卡斯特罗的外交考量之一。古巴对中东的政策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在第三世界建立古巴的利益范围、增强对苏联的影响力的考虑。古巴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大致分为5个阶段。古巴对中东外交的特征,一是处理阿以冲突和中东问题的双重性;二是对于增加贸易量和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兴趣浓厚;三是在中东的行动处于高风险和多重限制之中。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党派的离合与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党派繁多,政党的合并(或联合)与分裂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党派变动较多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大党都各有一部复杂的合并与分裂的历史。以色列议会的席位呈现分散化趋势,大党的优势在减弱,小党的作用在增强。大多数政党是犹太人的、世俗的、奉行锡安主义的,但是也有非犹太人的、宗教的、不奉行锡安主义的政党。在每一组政党内部,又存在许多的差别,甚至在一个党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人们只能根据各党的主要倾向或基本倾向对政治分野做一大致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不仅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也沿袭了苏联的核战略。核战略的核心是核遏制。现在俄推行现实遏制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核遏制力度。近期,俄会继续推行这一战略,以捍卫其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的个人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只有综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才能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5.
基辛格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强烈的文化一国家模式理论,基辛格对俄罗斯(苏联)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反俄思想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作为德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与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尖锐对峙的冷战格局是形成基辛格对俄战略观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基辛格的美国外交战略图景中,俄罗斯(苏联)国家始终是美国外交战略中永恒的对手。  相似文献   

6.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对外政策上重申执行和平共处原则,外交实践中主动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和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形势认识的偏差、体制固有的弊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对外政策也有许多失误。因此,科学考察和客观评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独联体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战略屏障和战略借重的双重作用,也是俄国家振兴的依托条件之一。但因俄独联体政策有诸多失当、新独立国家自主意识增强,以及美国和西方采取诱压结合的方式分化独联体,目前独联体处于四分五裂中,俄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间关系总体呈纷争多于合作态势。经历了各式“颜色革命”的独联体未来内部矛盾还将扩大,俄与美国及西方在争夺后苏联战略空间的较量中谁是最后的赢家,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8.
苏联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基于对国际形势、时代主题以及自身安全威胁的思考,苏联着手发展海军力量;而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苏联又逐步由被动防御走向主动防御,海洋战略也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在进攻性海洋战略的牵引下,苏联又进一步加强远洋海军的建设,同美国在全世界进行角逐,缓解苏联本土战略压力,强化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以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为核心的苏联海权由于缺乏经济动力的支撑后劲不足,且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得不到补偿,使其本身成为纯粹的消费者,一旦国力衰落,其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作为一个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大国,中国很有必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建设与国力和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海权。  相似文献   

9.
东正教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上 ,东正教曾是俄罗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苏联时期东正教不仅丧失了国教地位 ,而且经常成为被专政的对象 ,教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彻底边缘化。俄当局认真吸取苏联在宗教政策方面的教训 ,重新评价东正教的作用 ,有意借东正教思想来团结社会 ,增强民族凝聚力 ,使其再度成为“准国教”。东正教也借机大力拓展势力 ,加紧发展教会事业 ,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已成为一股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 ,在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解体,但苏联留下的思想理论遗产,并没有定论。苏联解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和国际战略格局,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苏联解体是人文科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世纪难题,因为它涉及国际共运的兴衰浮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研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其中传统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联解体了,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传统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导条约》是冷战期间美苏达成的一项重要军控条约,是全球战略稳定的支柱之一。2019年8月,美俄相继退约,引发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人们担心,条约退场将冲击全球战略稳定,刺激军备竞赛,影响欧亚安全形势,削弱国际军控体系。中国是美国退约重要借口之一,条约作废势必深刻影响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中导条约》从诞生、发展到消亡,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演变动因,归根结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际格局变迁。20世纪80年代,苏美攻守异势促成了《中导条约》的诞生;进入21世纪后,北约对俄的挤压以及中导技术扩散促使俄罗斯抛出条约全球化倡议;近年来,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促其选择退约。但美俄两国政治形势变化及领导人更迭也深刻影响了条约的“生、住、变、灭”的时机和方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与当时高涨的核裁军运动为签署《中导条约》提供了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理念,频频废约“退群”,《中导条约》随之沦为牺牲品。在不同历史时期,陆基中导在全球战略稳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美苏中央威慑的支柱。在20世纪70~80年代,它是影响延伸威慑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它成为俄罗斯对付美国导弹防御的斗争手段。当前,陆基中导在跨域威慑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国中导博弈正卷土重来,但它必将带有与以往不同的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政权初期 ,为了适应列宁急欲发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球战略需要 ,根据共产国际的决议 ,在莫斯科成立两所高等学校 :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为东方劳动人民共产主义大学)和列宁国际学校 ,专门招收和培养亚洲和苏联本国亚洲部分世居民族干部 ,旨在服务于世界革命和本国无产阶级专政。东方大学成立于1921年 ,针对亚洲各国学员设置两种培训方式 :短期班和全日制班 ,学制分别为1~1.5年和3~4年。校方按学员的国别、民族及地区进行分班 ,有中国班、印度支那班、汉特·曼西班、布里雅特·蒙古班、雅库特班、楚科奇班及伊杰里门班等等。列宁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国关系也处于全新的构筑之中。其显著的标志是美、俄、中、日、欧盟世界五大力量的相互关系带有根本性的调整。在这种国际环境背景下.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往中苏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逐步确立了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冷战后的两国关系呈现出三大特点两国关系稳定迅速发展;政治关系重于经济关系;变与不变同时存在。对于中俄关系。在发展趋势上我们要在努力争取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关注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4.
试析俄格冲突的战略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格冲突是九一一事件之后的又一历史性事件,意味着"冷战后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它证明了俄罗斯的强势崛起及其国际战略观的显著变化,表明原苏联国家寻求新身份认同的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欧亚地区的新一轮分化还将继续.俄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全球控制力正在下降,欧洲难以完全整合,北约处境尴尬.俄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无极"秩序可能导致的混乱和"国际管理真空",凸现了"双重标准"对国际法原则的严重冲击.能否就国际安全、世界经济和全球稳定做出合理安排,挑战着国际战略家的智慧与意志.俄格冲突的背后是激烈的能源地缘政治竞争,国际能源战略环境将进一步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后,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先一度紧张,后有所改善。此后,中东欧国家先后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在此过程中和过程结束后,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相互敌视,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是,如较少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仅从相互关系现实的各个方面来看,双方的关系正不断地加强。这既体现出俄罗斯外交越来越务实的特点,也折射出俄罗斯对外交战略层次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意大利战后安排问题上,苏联同美英两国的争斗早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意大利问题主要是战前殖民地等问题。出于利用英美矛盾为自己谋利的目的,苏联并不打算削弱意大利。由于英美两国在处理意大利问题上具有优先权,只允许苏联名义上参与意大利事务,并没有实际发言权,导致苏联在意大利问题上的变化以及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苏联战后安全带政策目的是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意大利政策与对东欧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从起初的不打算削弱意大利转变为不过分削弱意大利的政策,正是用来控制东欧并使其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政治筹码。这也成为美苏冷战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丛书》以及中国国民党方面资料的问世,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交往的部分史料得以公开,伴随着国民党问题研究热潮的出现,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新重点。这方面研究经历了由浅及深的转变:对涉及这一问题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史的专题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苏联时期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间的经济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苏联解体后,俄乌转变为两个相互间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独立国家。由于乌克兰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地位,与欧洲经济一体化也同样是乌克兰优先发展的对外政策,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两国在能源、农产品和军工领域的合作进程发展缓慢。从长远来看,发展两国间的内在经济联系,促进两国间多领域合作是符合两国经济发展共同利益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因素不容忽视。苏联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中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性政策,越南在中苏两国关系的天平上倒向了苏联一边。与此同时,苏联调整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从而影响中美关系走向,中美和解对中越关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两国关系交恶,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两国关系产生戏剧性变化。总之,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政策对此期中越关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