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南大地,人勤春早。面朝东海、以“敢为人先”著称的浙江,不少市场主体历经蛰伏、蓄势,显示出“春风吹又生”的韧劲与活力,迸发出“万马奔腾”的崭新气象。开年以来,浙江以“开局即冲刺”的状态勇挑大梁,进一步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发展氛围,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再度上台以来,对华政策持续保持强硬,不仅宣称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后退一毫米”,利用防空识别区问题带头对华挑衅;而且还在已经蛰伏的历史问题上再度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3.
盂盛 《廉政瞭望》2009,(4):8-10
他们有的是“蛰伏”多年的“豆芽菜”,有幸被组织相中,从职能部门或乡镇一把手提拔而来;有的是踌躇满志的“空降兵”,自上而下地任职路径,只待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然而,当他们真正以这一身份进入中国基层政治经济权力运行机制的核心轨道时,却体会到角色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吴俊 《廉政瞭望》2005,(8):30-32
他们蛰伏在仓库的角落,仔细辨寻造假者的蛛丝马迹;他们在小巷的隐蔽处掏出手机,向执法部门提供犯罪嫌疑人的最新动态;他们极少与外界联系,行踪诡秘居无定所……他们是一群专为打假、缉私部门提供情报的“线人”  相似文献   

5.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中的一个经典———所谓“韬光”,是指把志向和才华掩藏起来;所谓“养晦”,则有卧薪尝胆、蛰伏待时之意。而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韬光养晦”却是邓小平同志面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动乱和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和平演变”攻势,综观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的。“韬光养晦”等“28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总方针,而“韬光养晦”又是这一战略总方针的核心内容。一、“韬光养晦”国际战略引发的新争…  相似文献   

6.
雨水钟声     
刘雪栋 《共产党人》2009,(17):54-55
我的家乡叫“一棵树”。村庄蛰伏在沟梁纵横,缺水少雨的山脊上。大概因为全村落只有一棵秃光了冠叶,裸露着枯枝的老榆树,所以才命名为“一棵树”吧。听老年人讲:以前的家乡是环抱在绿荫丛中的,只因大跃进大炼钢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便全部砍伐填了炼钢炉。之所以这棵老榆树独自存活,是因为生产队里有一口破钟没处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始终存在一个主要由知识阶层构成的自由主义群体.他们在中国应该走向何处的十字路口奋起呐喊,呼唤人的个性解放,鼓吹人权,崇尚理性,追求西方模式的民主和自由.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们中的许多人由热烈而厌倦,终而走进“象牙之塔”.此书由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著,论述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悖论,自由主义的早春,高压下的蛰伏与抗争,政治自由主义的高潮及其沉寂等专题.  相似文献   

8.
打造消费天堂,提升消费能力是关键。这就好比要形成一片汪洋大海,必须多渠道壮流,让源源活水不断注入。如何才能壮流?在现有消费结构基础上,不外乎从城市、农村以及吸引外来消费者三个方面着手。就城市而言,通过做大服务产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不但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壮大地方经济;而基数巨大的农村人口,无异于一个蛰伏已久的巨大“能源”,一旦唤醒,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同时,所谓“消费天堂”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地消费者,对外地包括境外消费者是否具有“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只有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对外来消费的吸引,从软、硬件上打造吸引外来消费的“独门绝技”,我们离消费天堂才会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9.
一个村委会计数年侵吞6万一个小小村会计胆大妄为,在四年间竟然利用重复报支、少支多报等多种伎俩,疯狂侵吞村集体资金6万元。日前,长子县纪委根据群众举报,一举揪出了这只蛰伏已久的“蠹虫”,并坚决予以清除出党。据查,仝某自1996年至2000年,在任长子县鲍店镇郭家庄村会计期间,无视党纪国法和财经制度,先后多次在账簿单据上做文章,把村建房费、农业税、耕地税、卖树款等多项集体资金归为己有,甚至还私改税政发票,把718元记成7180元,四年间共侵吞巨款6万元。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民们对迅速发迹的仝某从好奇到怀疑,直到发现其端…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2011年中东剧变中,埃及的穆兄会及其隶属的"自由与正义党"、突尼斯"复兴运动"、利比亚的"正义与建设党"等处于蛰伏状态的政治伊斯兰势力,打着反对独裁统治、增强民主合法性的旗号应运而起。  相似文献   

11.
一、要消除“发展”与“增长”等同的误区,以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促发展“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增长”是量的扩张.是“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是,“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范畴,还包含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及其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上引领到建设现代化的正确轨道上来,为此,首先必须把“发展”的旗帜高高树立起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关起门来自己就可以“搞定”的事。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意义在于使我们理解“发展”不是“运动”;发展不能由行政力量来主导;“发展”的绩效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标准。因此,科学发展观必将开拓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而由科学发展观出发,科学改革观也呼之欲出。从逻辑延伸来看,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科学改革观。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截然不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导人不断强调,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硬道理”。同样,与“抓革命、促生产”、“抓纲治国”截然不同,1978年以来,领导人自觉以“改革开放”来推动发展。“改革是…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表现为由“发展主义”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范式转换”.“发展主义”是一种“以物为本”——以财富的无限增长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因无限剥削大自然而引发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对“发展主义”实现了由“发展的物的本质”向“发展的人的本质”、由“劳动及其建构的生产力标准”向“生态平衡”前提、由“高代价”的发展方式向“低代价”的发展方式之“范式转换”.“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科学性发展的三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可持续性原则”、“社会可持续性原则”,并为接踵而至的胡锦涛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我们讲“唯物辩证法”、讲“革命性”、“批判性”,讲“改革”、“发展”、“创新”,无不包含“先  相似文献   

16.
<正>困难越是增多,我们越要加快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把蛰伏的发展潜能激活改革不仅能推动问题的妥善解决,还会在解决过程中发现、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从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世界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在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它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随着我国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上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发展要求上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战略上从“两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道路上从“平均主义”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环境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提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地位,是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一个突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