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宏 《先锋队》2012,(33):50-52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绵延至今两千余载,仕宦如林,名人辈出,将相文武,各领风骚,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裴氏一门在正史立传者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个中书侍郎,55个尚书和211个刺史,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俗有"一斗芝麻官"之称,可谓灿若群星。众多的裴氏名人彪炳史册,辉映华  相似文献   

2.
姬喆  杨恒 《党建》2010,(12):57-58
在山峦绵延起伏的晋南,有个名声远扬的"宰相村"——裴柏村。 村中的"华夏望族"裴氏家族,以拥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而光耀青史。  相似文献   

3.
<正>《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于唐朝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逐渐骄奢忘本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它被李世民置于案头当作座右铭,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代王者法"。再读《十思疏》,我感触颇深,文章阐述了居安思危、积德戒奢的道理,揭示了守成时期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4.
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煊赫了近千年,曾以 59位宰相和 59位大将军彪炳史册。而仅唐朝 290年间,闻喜裴氏家庭就出了 17位宰相。所以大思想家顾炎武在认真考察了裴氏的世居之地闻喜裴柏村后,在《裴柏村记》中写道:“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亦略可见矣。”而叱咤风云的一代中兴名相裴度,更是历相 4朝,一身系唐室安危达 30年之久,曾三起三落,“手把命王圭兼相印”,成为裴氏家族这个宰相世家里的翘楚。   裴度 (公元 765年— 839年 ),字中立,唐河东闻喜 (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裴柏村 )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裴有邻曾…  相似文献   

5.
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有"天下第一家"之美誉,这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裴氏家训的长期影响与培育。裴氏家训的教化要义可以概括为耕作守身、读书兴家,以德为本、德业并举,践礼修身、尚儒治世,正面训导、反面惩戒等,体现了传统家训的基本精神和成功经验。分析研究裴氏家族如何治家教子,能够为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贞观年间,魏征进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大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腾达,史称"贞观之治"。21世纪的今天,翻阅泛黄的历史,穿越千年的时空,重温魏征谏言,字字铿锵,振聋发聩。时刻谨记并用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8.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9.
<正>农七师一二五团医院罗玲的婆婆早年去世,公公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扶养长大,其中辛苦常人难以想象。1998年罗玲结婚后,丈夫的兄弟均在外地,她的公公就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操持家务,带孩子,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10.
梁发芾 《廉政瞭望》2009,(10):62-62
春秋时的齐国,有两个著名的宰相,一个叫管仲,一个叫晏婴。两个人都很有名,但是两人的生活趣味大不相同。管仲生活奢华,而晏婴极其俭省。更加有趣的是,当时和后世的思想家、评论家对两人都很不赞成,他们批评管仲奢侈逼上,同时也指责晏婴俭朴逼下。原来奢侈可恨,过分节俭也不见得是美德。  相似文献   

11.
小议“杨绾现象”文\魏剑平《旧唐书·杨绾传》记载:唐代宗时,杨绾在朝一向以“贞廉俭朴”为人称道。当他官升宰相后,发生了一连串趣闻:“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听说杨绾拜相,马上派人把整个别墅拆毁了;“中书令郭...  相似文献   

12.
唐朝大历年间,皇帝下诏:任命杨绾为宰相。这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却在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先是御史中丞崔宽听说杨绾当上了宰相,立即在当天把自己花园中号称"天下第一"的楼台亭阁全部拆除;而  相似文献   

13.
正欧阳修称,士人的理想是"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但谏官天生就是要监督宰相的,而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宰相,一般都不喜欢被人监督。监察官和行政官这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成了千年难解,他们彼此又"相爱相杀",最终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冲突中不断磨合,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正强烈的党员意识,是共产党人进行角色定位的"GPS",体现的是一种"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行动自觉,一种"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献身精神,一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先锋模范作用。纵观党的历史,无数革命前辈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还是在日常的一些生活琐事上,他们都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崇尚俭朴。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5.
虚怀与兼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问起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引出了魏征的一段著名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举例说,过去的尧帝和舜帝,经常向老百姓询问下情,听取各种意见,所以耳聪目明,别人都蒙蔽不了他们.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人,偏听偏信,都没有得到好下场.所以只要兼听广纳,别人就不能欺瞒您,下情也可得以上达.李世民听了大加称赞,认为说得好.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20,(8)
正后汉三国时,南阳太守王畅洁身自好,生活俭朴,衣食住行比其下属还不如。他的学生刘表就进谏说:"奢不僭上,俭不逼下。"意思是说,我理解你这样紧巴巴地过日子,是想为端正吏治带个节俭好头,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做会对下属产生一种压力,让他们很不好办。和你一样俭朴吧,他们不愿意委屈自己;比你过得好吧,他们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有一个古人,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但为人处世谦恭低调,生活非常俭朴。为了训诫子孙,他还特意在家庙铸鼎铭文,铭文大意为:"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挨着墙根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看不起我或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我都是在这一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考父,他的"上卿"职务相当于宰相。这  相似文献   

18.
奔腾不息的黄河在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进行了一次惊险壮烈的大跳跃之后,直冲南下,穿过晋陕大峡谷,豁然横卧在鸡鸣一声闻三省的黄河金三角地区。而距此不远的东南方向便是山西最南端的一个中等城市——运城。运城古时俗称河东。河东自古多俊杰。三国时期的关羽便是河东人士。在运城辖区的闻喜县有个裴氏家族,此家族曾在历史上辉煌许久,光宰相就出了80多个,被誉为宰相村。如今,河东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发挥出先人赋予的聪明才智,经济发展迅猛,出了南风集团等在全国享有声誉的企业,但同时也有一些人把智慧用在了挖国家的墙脚上,滋生…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20.
李世民有一只鹞子,矫捷凶猛,又极听话,因此十分珍爱它,无事时总爱架着它玩。有一天,李世民把鹞子放在自己的胳膊上,正玩得开心,只见魏征急步走来。魏征曾多次劝他不要玩物丧志,因此他很怕魏征看见,在慌乱之中顺手把鹞子藏于怀中。等魏征说完话走出宫去,李世民赶忙从怀中取出鹞子,不料已经闷死了。由这一则小事我们便不难理解“贞观之治”何以形成,魏征死后,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话:“以铜当镜子,可以端正衣帽;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