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实现路径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再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随后,"中国梦"迅速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成为引领我们前进与发展的一个新标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  相似文献   

2.
梦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进前行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高瞻远瞩、立意深远,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凝聚为民族的共识.从国家层面上说,中国梦希望创造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国际地位,行使国际权力,赢得国际社会的接纳、友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习近平系统阐述"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热词.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将中国梦规划为"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腾飞之梦应运而生。同样,在"中国梦"的大视野下,我们也有自己的"社院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目标和努力方向。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加强党的领导角度,从分析中国梦的内涵入手,剖析党的领导与"中国梦"的必然联系,探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年复兴"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又在十二届一次人代会闭幕词中对中国梦实现的途径即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做了全面论述。本文结合陕西的实际,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主要谈两个问题:(1)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陕西;(2)全面建成小康陕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抓住“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性、广泛性、个体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现实路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有梦是幸福的,梦总是那么美好!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一种极易达成共识的崭新的价值追求,在理论渊源上承接了中华民族理想远大、向善向美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明确了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展示新身份过程中引以自豪的新优势。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要注意阶段性要求,又要注意两个层次上的要求。中国人民向着"中国梦"奋勇前进,基于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努力积累起来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精神动力和完善的保障机制。"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思索和结论的集中反映,对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当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理想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融合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助推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本文通过阐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内涵及特征,研究两者的关系进而提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融合的途径,用成千上万的"我的梦"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论述指引全党人民凝神聚气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国梦"宣传教育,就是要宣传教育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文章旨在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结合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月25日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25日上午,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来自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省人民的重托,汇聚一堂,共绘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蓝图。这是一次换届的大会。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它各项报告,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提出的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内容,而且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同托起的伟大理想:"中国梦"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对于民族来说,旨在实现民族振兴;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并探索其实现路径,是现阶段发展形势对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同步发展的道路上寻求"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以往各种安全观理论的合理继承与发展,是对安全观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该安全观的提出是中国国家安全观演进中的一次飞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梦"是历史所赋予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中国梦"的提出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诉求。"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出发,迎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来自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宏伟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承诺。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从严治党被定为大会主题,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同时提出。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出全面实现从严治党的概念大有深意,也有着独特的原因。要借力"从严治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谱就"中国梦"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发端于飞速发展风起云涌的社会实践。"中国梦"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体系。当然,"中国梦"的思想体系本身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中国梦"体系一定会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也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达成共识、团结一致、汇聚中华民族的一切力量,形成强大的精神能量。本文首先从统一战线的内涵与"中国梦"的提出进行阐述,然后说明统一战线与"中国梦"的关系,进而分析统一战线为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20.
<正>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看望代表、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开篇提到:"我对四川很有感情。在陕西插队期间。我就到过四川学习办沼气,这件事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