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没有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谈不上城乡社会的一体化。厦门岛内外教育一体化是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厦门应以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为动力,以承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为契机,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岛内外义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等,在全市区域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和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论内涵,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北欧国家是全球范围内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好的区域,其基本经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政府职责明晰。北欧模式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是立足国情、尊重现实,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系统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一体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体化等。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可从确立办学定位、合理设计培养方案、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城乡警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农村警务"城市化",更不是要搞城乡警务"均贫富",而是将城乡警务作为一个整体,从各自存在的优势出发,实现城乡警务融合发展,回应与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向。城乡警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是,坚持城乡警务"一盘棋"的新思维,改变城乡警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体制,从城乡"分化治理"走向"整体性治理",消除城乡"二元警务"布局,在互补性基础上,实现城乡警务融合发展。城乡警务一体化建设的趋向是城乡警务规划一体化、城乡警务技术一体化、城乡警务防控一体化以及城乡警务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浙江省"五普人口"数据的分析,就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区域状况、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养老问题等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浙江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形态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其选择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总体方向。温江作为成都市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必须把自己放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上,以"全境温江"的理念来调整完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以深化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核心来探索温江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构建新型的城乡形态。  相似文献   

8.
城乡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不同的社会政策和条件不相同,并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来看,城乡变化总趋势是向融合方向发展。从空间结构来看,实现城乡融合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即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充分调动三种基本力量,即党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农民的主体力量、市场的推动力量。三种动力意味着建设新农村有四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双向城乡一体化是一种既能“以城促乡”,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又能通过激发农村活力,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双向发展模式。较之单向的一体化发展方式,双向城乡一体化通过赋予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的收益和转让等财产权,绕过二元体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通,进而形成均衡的城乡发展关系,其具备足够的政策空间、理论优势与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对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研究,分析现阶段苏南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探索新的条件下,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尤其是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为江苏省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两地办学"模式是推行党校主体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从合肥市发展战略出发,从主体班培训和学员需求出发,确立办学地点和办学内容,实现党校教育与高校教育资源对接,党校教育与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学习考察对接,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对接。"两地办学"弥补了党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宽了干部培训渠道,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是导致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以"服务三角"为宏观旨趣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操作策略是:按照农民需求强弱分类提供公共服务,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协同的服务政策,建立"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服务网络,营造"跨界合作"的公共服务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条件偏弱、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的甘肃来说,既是难得的大好机遇,但也充满挑战。通过构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反映出甘肃省的城乡一体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发展动力挖掘不够、产业结构单一、农村贫困率高、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问题。区域发展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进行文化上的足够动员、培育区域文化软实力是甘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统筹利用三地公安院校教育资源,促进优质公安教育资源互补利用和开放共享,争取建立京津冀公安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联盟,实现共同发展、特色发展,积极探索公安院校跨区域、跨院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办学模式是三地警务合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梳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底线公平理论、有限财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支撑理论,并在结合国内四个经济强县(市)建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梯次推进的动态整合模式”作为经济强县建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尝试路径,核心理念是“应先行、分梯次、需整合、可持续”。作者通过分析晋江市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和论证了该模式。晋江市在建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实行“梯次推进”的策略,具有显著的“三元动态整合”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营上已形成“城乡联动,多元统筹;政府主导,因势利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大胆创新,重点突破”的经验。“梯次推进的动态整合模式”作为经济强县建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先行推进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城乡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当前城乡文化二元结构问题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无效和低端问题,已成为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国家偏向战略、城乡异体文化供给制度和模式、城乡文化价值观差异是城乡文化失衡的重要成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乡文化发展新方向,创新文化供给制度,创新多元文化供给模式,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文化供给新平台,是加强和改善文化民生、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平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的发展,教育平等也在实践中不断的贯彻,但依然存在着差距。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教育所面临问题:区域、城乡、性别、民族、残障人士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等的教育不平等,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健全教育法制;加强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实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改善弱势群体教育体系。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平等、公平,促进社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州"即黔西南州要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要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注重把握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重点;三要着力解决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问题,从而才能确保州委提出的"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论述的提出标志着其实现了从城乡一体化思想向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实践路径的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思想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历史进程分析和数据分析,研究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英国脱欧后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英国"脱欧"反映出了欧盟共同贸易政策在全球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困局,将对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产生冲击。但英国"脱欧"并不意味着全球区域一体化的退潮,而是表明在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区域合作需要融入新的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