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是改变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结构的重要新兴力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日俱增,它不仅单是一种工具与技术手段,且渐趋演变成为影响青年成长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正在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微博在我国拥有庞大的青年用户基数的现实,使其成为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青年政治社会化工具。一方面,微博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了机遇:构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新载体,营造青年政治成熟的新环境,开辟青年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提供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微博也给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了挑战:增加青年诉求聚合的难度,挑战国家的政治整合,导致青年群体极化和民意窄化,等等。利用微博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需要用热点话题等形式聚合青年诉求;用主流政治价值观整合青年政治观念;实现网上社会化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以及加强微博监管。  相似文献   

3.
青年政治社会化与青年组织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政治引导不够、青年组织缺乏自主性、参政能力弱、轻视政治参与技能的培养等问题,为此,青年组织应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文化导向,注重青年的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4.
近一两年来,台湾政局陆续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为典型,台湾青年群体对台湾社会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大.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台湾青年工作,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对台青年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台湾认同"成为台湾青年群体的主流政治认同,非理性参与成为台湾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显著形式,新媒体成为台湾青年群体政治运作的重要手段.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对台青年工作,要开展有两岸青年学者共同参与的共同史观研究与撰写,创造两岸青年共同发展与生活的环境,善于运用新媒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参与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文化因子.然而由于其内在不能调和的价值冲突,致使其在参与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催生与颠覆的双重面相:社会性的建构与解构共生共存;个性的凸显与隐匿此消彼长;理想的世俗与低俗双重交织.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以及青年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是当前形势下时代之需要.  相似文献   

6.
青年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阶段。本文从社会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面考察了制约青年社会化的一些基本因素:在宏观环境层面,提出政治、文化与宗教等因素对青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影响;在微观环境层面,提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直接制约着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21世纪青年统战工作的态势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导致青年统战领域中统战范围的扩大和统战人数的增加、青年知识分子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青年代表人物大量涌现、青年群体化、社会化趋势加强和政治参与性提高。青年统战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在青年统战对策上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做好党外青年知识分子工作,抓住党外青年代表人物的培养,实行社会化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统战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8.
于昆  王春玺 《理论前沿》2009,(24):56-56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指青年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发展过程。政治社会化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一生中政治理念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人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因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且有可能成为主导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求对策,趋利避害,有效利用网络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简论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后喻文化时代的社会主体——青年群体,具有主体张扬性、主体参与性、群体反叛性和精神焦虑性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特征。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年社会化也形成异于往日的特征和要求,主要是青年社会化的主体选择性增强,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逐渐成为帮助青年完成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同时青年社会化的内容也日益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以其内容的包容性和形式的多样化表达推动着青年群体道德社会化进程趋于多样性、多变性、开放性发展。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青年群体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创新青年群体德育工作方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自媒体以其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极大地加快青年群体的道德社会化进程,但又因其内容上的碎片化和随意性,使得青年群体的道德社会化进程结果变的不可控,尤其是引起青年群体道德行为的异化。自媒体时代,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的新变化,是可以预见和接受的。顺应时代潮流,善用自媒体,将不利转化为优势,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培养事业就可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职业青年群体的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与知识经济的兴起 ,城市职业青年群体之间的分化正日益凸显。知识青年与未进大学校门的一般青年之间 ,在就业状况、工资性收入、职业流动、继续教育状况、经济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定、政治参与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正视职业青年群体的分化应成为我们制定青年政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面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关注点从注重个体利益转向群体利益、看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速度和态度、更易受舆论领袖影响等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可以从确立引导目标并实施分层管理、政府主动介入提高网络互动的有效性、重视并培养青年“舆论领袖”做好同伴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引导青年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  相似文献   

13.
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提出来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怎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青年的正常社会化,而且会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新世纪中流砥柱的青年一代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是如何选择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从当前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状况寻找其影响因素,对其政治社会化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代青年政治参与趋于理性.但仍难免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与激情的并存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特性。在保持和鼓励青年政治参与热情的同时.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完善,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对于提高青年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参与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增无减,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渴求着政治利益保障。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公明新区南村青年农民工的访谈调查,分析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政治参与认知能力不足、政治参与态度"依情况而定"和政治参与行为不积极。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保障层面、个人意识层面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缺失的对策: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表达机制;建立主动型、服务型和友好型的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充分结合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形成政治能力的过程。从实践上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形成的问题。而政治信仰在形成大学生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能力方面都具有巨大作用。所以说,确立政治信仰是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青年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在我国,随着民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青年政治参与的渠道逐渐多样化,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领域不断扩大,参与行为也日趋理性化。然而,青年在政治参与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极端政治参与行为的潜在,传统政治文化及现实社会观念对青年政治参与的束缚,城乡青年政治参与的巨大差距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提高青年的政治责任感,加强青年政治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使得青年的政治参与更趋平等化、自主化和利益化,同时也存在着因政治信息甄别能力弱、政治参与自控能力差而出现行为逾轨等问题。为此,有必要从法治引导、组织引导两方面来解决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群体被党和国家委以了新的政治重任,农村青年作为广大青年群体中最贴近基层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政治认同关系着乡村未来的走向。然而,基于调查可知,我国农村青年受政治背景、地域差异、社会环境及个体差别等多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政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被动、政治效能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政治归属感不强、政治责任感较低、政治获得感较弱,从而阻碍其“先锋力量”的发挥。为此,要通过提升政治认知水平来强化政治共识,创新政策引导机制来促进政治参与,健全青年人才制度来提升政治效能,从而完善从认知到参与再到产生效能的政治认同过程,避免其成为“政治盲族”,使之能勇担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政治社会化是引导、培养和塑造公民的政治与既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要求相一致的。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由青年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内涵及特点和方式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讨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具体措施,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加快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