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视角,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一、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铸造着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和品格,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从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文章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国内首家文化产业类高职院校为例,初探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7,(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信心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发挥大别山老区"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地生根,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入接触、学习之后的理性认知,明白其精华与糟粕,才可能有文化自主选择之能力,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文化身份认同,才可能有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提升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而青少年阶段是传统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和养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文章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教材,教学中已经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奠定基础,以此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延续传承的坚韧纽带。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境遇下,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方略,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把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等方面着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文明体,这种文化生成、文明传承在"观念世界"或文化全球视界塑造的世界奇迹性成为一种文化"诠释场",倡导"文化自信"首要切入这个"根魂"所在。地理环境在文化内质衍生与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重要的"内化外塑"作用,中国地理结构具有保守性特质,并赋予投射到文化独立性的自洽内质。中华文明则是一种建立在农耕自足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属于静态文化。其表征祖先崇拜的宗族礼序、乡贤文化与乡村自治文明接轨,推移外放为差序格局并建构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社会抗风险能力强、韧性好,塑构了农业社会超稳结构模式。中华文化政教分离的"文化建构"模式规避了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发生,确保政权在"文化合法性"的道统政统中对接循环。史学是民族意识的源泉,中国是"历史的民族",汉字具有超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历史文化涵养民族道德品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迈向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崛起。然而,经济崛起的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的国内传播力较强,但国际传播力较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梦",不仅应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还应体现文化自信。中国需要积极进行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积累和创新,通过经济崛起与文化创新共同提升中国新世纪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具有特殊价值符号,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有着独特优势。这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为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提供了方向保证,为树立理论自信提供了思想源泉,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是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需要传承红色文化,不断挖掘积累起来的精神、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他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  相似文献   

11.
白静 《理论建设》2017,(5):76-79
文化囊括了人类创造出来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主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深度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崛起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文化之"责",增强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延续文化之"根",搭建通达的文化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关联。充分了解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精准把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面貌、精神特质和价值优势,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伟 《世纪桥》2024,(2):88-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理念,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基地,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基于此从校园环境、思政内容、学科融合及实践活动等展开分析,旨在探索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路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郭建宁 《前线》2017,(3):49-54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确立文化自信,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中树立文化自信,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坚持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阐释文化自信。要强基固本铸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坚持传承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存在着文化要素流失、文化主导弱化、文化传统疏远、思想观念位移等困境。因此,需要树立新媒体"文化领袖",促使大学生实现文化自省;整合新媒体"工具价值",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弘扬新媒体"兼容并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打破新媒体"无边无界",打造大学生的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6.
古丝绸之路作为对外经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政治外交之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进一步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在多元价值观的文化冲击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沿线国家共享繁荣、互利发展。中国文化向来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充分发挥文化先行先导优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海上丝路是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之路,是对话交流、多元共生之路,是包容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实现路径要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文化+"合作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文化理念、文化观时,多次使用了"文化自信"一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确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自信"在当下是一个高频词,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这个地方要重塑文化自信""这支队伍缺乏文化自信""这个作品缺乏精神诉求""这个人缺乏文化自信"云云。有的甚至八竿子打不到一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会归结于缺乏"文化自信",看来"文化自信"还真是一个"冤大头",这在我们作家、评论家  相似文献   

19.
天府文化是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打造中国西部文创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引领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概念,也是对成都市域内丰富多彩、悠久深厚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凝练和概括,是彰显成都独特文化魅力、具有鲜明识别度的一种文化身份。天府文化具有悠久深厚的人文传统、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乐观友善的市民性格、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优雅时尚的生活气息等气质神韵。推动天府文化进大学校园,是传承和发展天府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助推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推动天府文化进大学校园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开设天府文化方面的通识或专业课程、举办天府文化方面的报告或讲座、历史文化场馆景点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天府文化主题活动等。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6,(9)
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