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要遵循改进与加强的实践逻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实践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牢牢把握时代适应性;要遵循内化与外化的基本规律,遵循灌输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适度疏导以辩证认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坚持知行合一付诸实践行动,切实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完善保障制度,搭建组织平台,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客观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潜在的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行动,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承担社会责任。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在组织主导模式、运行管理方式、活动物质保障及志愿者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不完善之处,本文在梳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习近平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招,具有契合时代需要、引导大学生奋发向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意蕴。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内在包含三个方面,求真:辛勤性劳动;追善:诚实性劳动;臻美: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进路为目标牵引、认识纠偏、环境氤氲、实践铸就。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由于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然"缺位,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内核"精神,即志愿精神与大学精神并举,缺一不可"。双内核"精神意味着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既要关切志愿精神的体悟与内化,又要展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创新驱动、独立思辨、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充分契合,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5.
张文倩 《世纪桥》2024,(1):115-117
随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精神领域的研究,这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将研究视野聚焦志愿服务精神,阐述志愿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调查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在实践层面对志愿服务精神及培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诸多不足和原因,最终提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大学生应与时俱进,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服从祖国召唤,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已成为时代的责任。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展现了的特有本质、内涵,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志愿精神与其他人类精神一样,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而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应该与共产主义的精神内涵一致,即通过善良行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社会主义志愿精神已经形成,及时分析与提炼,是志愿服务在多元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我国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因此,通过明确新时代奋斗精神基本内涵,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的成因展开分析,利于探寻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奋斗精神觉悟,追求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深刻意蕴。在本体论层面,新时代劳动精神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为价值内核,它源自唯物史观中的劳动思想,孕育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劳动历史,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劳动实践;在认识论层面,新时代劳动精神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价值指向,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在实践论层面,新时代劳动精神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价值遵循,即通过辛勤劳动收获幸福、诚实劳动立身处世、创造性劳动引领未来。  相似文献   

10.
重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重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逻辑理路,进而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精神,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传统向善文化面临挑战、志愿精神教育薄弱、志愿组织及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局限,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志愿态度保守和志愿服务俗化的症结所在。科学运用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积极从社会环境、大学生和志愿组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能切实提高培育志愿精神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莹 《理论研究》2020,(1):74-80
斗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思想武器,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践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精神,需要同"四个伟大"紧密结合,着力从理论的导向、实践的方向、内容的取向和价值的指向四个方面加以把握。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新时代防范风险的斗争本领,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战略需要,对于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运用伟大斗争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志愿服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随着社会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引领和带头作用,这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意识和奉献意识有一个良好的体现.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  相似文献   

14.
15.
爱国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品质。进入新时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是凝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要真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6.
邹积铭 《求贤》2024,(2):46-4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女排精神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量,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榜样力量,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自信力量,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传播力量。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对于传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具有深刻的价值意涵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具有思想塑造、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人格健全等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精神交往”,在青少年“本质发展”与“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族复兴的“接替者”、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现实共同体”的“构建者”的基本进路。当前,在社会教育焦虑、功利思潮流行、全媒精准灌输与数字空间建构的共同驱使下,青少年精神交往倾向于高压化、物质化、被动化和虚拟化,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应通过以“师生一体”化解精神高压、以“需求驱动”纠偏功利倾向、以“时空扩展”强化自主意识、以“物质支撑”拉回现实世界等路径,解放新时代青少年“天性”,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维一体”的“现实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关键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生需要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要使这两种力量源源不断地生发并具有有效性,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运作机制和资金、法律与培训等多方面协调一致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雷锋.这一曾经让多少国人顶礼膜拜的名字.雷锋名字背后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烙印.周恩来对于雷锋精神的题词充分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