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为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效度,高校应基于系统论原理,构建与教育交互相适应的新媒体组合体系,实现新媒体的系统协同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分类制定新媒体实践策略,促进教育内容与新媒体传播特性有机融合。同时,从基于大学生培育需求挖掘体现核心价值观要义的教育内容、基于大学生时代特征实现教育内容的合理别择两个方面把握新媒体的教育承载内容,精准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本真要义。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当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此,高校应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即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具有交互性特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给交往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探究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和路径选择,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军校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军队院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军队院校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抢占新媒体信息阵地,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改进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学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数字为依托快速兴起的新媒体,已深深地浸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并对其价值观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因而了解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规律,有利于从社会、高校、个人这三个层面探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着力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消解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响应党和国家要求,在把握新媒体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疏解教育功能、求职教育功能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做到精准扶贫,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能全力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在于通过"拓扑"结构的传播模式,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实现区别化的传播内容和实时化的传播速度。这些特点为拓宽党员教育工作的渠道、丰富党员教育工作的内容、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党员教育工作的效率提供了机遇,所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也影响了党员的价值观,对党员教育主客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主体要增强新媒体党员教育意识,制定新媒体党员教育规划,通过加强新媒体党员教育组织动员、强化新媒体党员教育监督指导、完善新媒体党员教育反馈机制等途径,提升新媒体在党员教育中的实践效用,使党员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即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具有交互性特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给交往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探究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和路径选择,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日益便捷智能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社交、个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贯彻党和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文章在分析微电影与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基础上,用微电影这一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用来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守门人"顶层设计、"议程设置"广泛传播、"意见领袖"二级传播、"总结梳理"结果反馈四个步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探索一条可操作的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高校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大学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新媒体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思想与行为。新时代校园新媒体所具有的润物无声、超越时空、平等对话和形式多样的特点,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辐射力、亲和力与吸引力,具有日益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新媒体还存在诸多障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议程设置、坚持需求导向、转变话语方式与打造专业队伍,在遵循传播规律与把握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互动式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体现出开放、多元、丰富、互动等特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下降、大学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问题凸显;所以,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队伍建设以提高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针对性,坚持教育与引导结合以增强大实效性,完善规章制度以保持长效性,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红色档案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导向功能、价值激励功能、心理优化功能、审美熏陶功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要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开发利用技术现代化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二是资源共享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场域,三是创新模式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手段,四是价值拓展以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大量普及对于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项挑战。从新媒体的定义出发,着重讨论目前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且提出学校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让大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利用新媒体,给高校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部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效果以及增加师生信任度等方面带来了良好机遇,但也使得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冲击,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与教育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应对复杂挑战,抢抓发展机遇,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手段、强化校园舆情监控、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开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在它多维全面、便捷快速、大众宣传等诸多优势广泛应用到当今生活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而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成长也与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紧密相关。新媒体如何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呈现新态势,传播方式实现多元化发展、传播速率实现几何倍增长。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备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新媒体也成为了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如何借助新媒体的诸多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传播成为关键问题。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最优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有了新的特点,青年作为新媒体领域的"先锋主力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深受影响。将新媒体嵌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为加强青年价值观塑造,抢占舆论"新阵地"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为此,在实践活动中,应该专注于变革教育思维和教育能力构建主体路径,立足于开展实践活动和"众包"学习打造客体路径,致力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资源路径,服务于教育内容传递和教育效果反馈创新技术路径,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微信凭借自身优势和独特魅力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