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许燚 《世纪桥》2024,(5):103-105
通过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性,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对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等,可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结果表明,采纳这些策略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格局提供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创新举措。要在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统筹规划强化高校顶层设计,抓住关键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多元合一,确保课程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便捷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认同危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等。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利用网络,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
刘祎 《山西青年》2021,(1):171-172
"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归教育本质、实行全面育人的根本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的各环节是对新时代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纳税核算与申报》课程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通过探索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引入专业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使...  相似文献   

6.
曹晓玉  刘琪 《世纪桥》2023,(9):64-66
高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树人”,在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辅助下促使当代大学生端正价值观、强化世界观、深耕人生观,这是推进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坚实基础,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要在“大思政”格局下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扩大高校思政课程影响范围,应紧跟“大思政”格局下的新要求,把握其中内涵意蕴,正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大格局为契机、以大担当为导向、以大视野为视角、以大变革为突破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改革中融合创新,在实施中驱动发展,为高校启智育人奠定基础,为社会人才输送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7.
马云蕊 《世纪桥》2022,(10):49-51
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动了专业课中育人元素的挖掘。新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注重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基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的意义,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的实施目标,探索建设“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全方位教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8.
胡远青 《理论导报》2011,(12):55-56
公共基础课程是公安本科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高素质的公安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特殊性。在深刻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背景和理念,深入摸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校情、教情和学情基础之上,为切实促进高职"课程思政"顺利推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坚持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二是积极转变教(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三是深化课程建设,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四是注重学情调研,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陈荣强 《当代贵州》2020,(18):64-65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实际采取"654321"工作法,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协同推进,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均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稳定与良性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中优化思政教育路径,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政治制度以及价值取向的认同与拥护,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双创”政策指引下,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只有结合时代发展步伐,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实践,坚持对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才能推动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高校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厘清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等路径,使思政引领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形成长效机制,把品德和能力的养成贯穿职业生涯教育的始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语境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具有以体立身、以体铸魂,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怡情、以体养志的育人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学校党委及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与全局规划,需要体育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进而促进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公共体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已经进入双高建设的关键期。加强思政课程的开发,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专业建设的新增长点。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整合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地方性知识作为地方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多样性和经验性等特点。从内在价值而言,易于对高职学生产生知识吸引力。从外在价值来看,优秀地方性知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建设着力点相耦合,理应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秉持平衡、一主双辅、内容与手段并进的三个融入原则,采纳文化整合基础上的附加融入模式,采取校本课程开发及国家课程的地方化两种范式实现地方性知识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潘馨培 《山西青年》2022,(3):135-137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发展,综合性教学要求日益注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教学培养当中,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引导,强化自身艺术审美基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托课程思政改革,将单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专人育人转向全员育人,特定时空育人转向全时空育人。以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通过融入式理念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形成"三三三"(三个目标、三个导向、三个关系)基于融入理念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工作进行融合,扩展思政工作内涵及外延,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相似文献   

18.
李文瑾 《山西青年》2022,(19):36-38
《生态旅游》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理论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在实践方面也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潮流,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引起旅游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对此引起重视,在进行《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高职院校是目前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尤其是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安排上,对人才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合  相似文献   

20.
音乐艺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培养与审美的提高,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音乐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通过音乐艺术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视唱练耳是音乐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其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