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创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但是国内高校对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学习与借鉴一直方兴未艾。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推行的导师制为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了"1+X"全程导师制的理论依据、制度实践及实施效果。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得到学生、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光明网、人民电视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原有“四史”内容同时并列“,四史”教育扩展为“五史”教育。将“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是新时代对思政课课程建设提出的创新要求。二者的教育目的有一致性,教学内容有共同性,具备融入的实践基础。“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要时刻牢记政治性、务必牢记整体性、密切关注时效性;内容设计上,以“五史”为纲,精心提炼汇总,进行专题化教学;方法主要有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课程内与课程外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4.
党史教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间,内容高度契合、目标高度一致。必须在把握党史融入《概论》课程教学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厘清思路框架,提升教师党史素养,结合红色文化丰富实践教学,用好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等方面,增强党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性。这一融合的有效实施,必将对落实立德树人战略、引导大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提升育人效果,既要统一思想,强化教师育人职责使命,又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与适当的组织模式来支撑;既要区分不同学科专业思政元素融入特点,又要注重结合不同院校优势特色形成品牌。北京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党委全面统筹,突出工科特色,以课程群建设为主线,坚持思政元素和谐融入、相似课程间共享共用,达到较好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围绕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观三个方面对电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同时从教学、管理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通用性的建议,并且总结了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主次颠倒、思政元素选取不合理、误将思政教育当作负担等问题,为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要侧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底气和现实指导,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落实"三个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定位与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陈斌 《世纪桥》2023,(11):63-65
构建“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举措,以“大思政课”为主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内涵,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路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原则,必须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场域维度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路径。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课程思政关系着培养人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梳理好新时代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历程的有效经验,研判好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存在的问题,规划好课程思政未来建设的优化路径,对于高校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选修课是思政必修课的强力补充和有益延伸。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试水、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孵化带动了一系列创新型思政选修课程,成功打造了特色思政选修金课,从时间、空间和受众三个维度,即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期到假期的时间维度,从线下到线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一所高校到校际联合的空间维度,以及从受众整体到受众个体从传播主体到主客互融的受众维度,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政选修课的辐射范围,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时间、空间和受众层面的无缝对接,深化了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推动了三全育人大思政体系建设,切实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美育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美育理念建构的不自觉,而"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宗旨的提出为高校美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出发点。"立德"的观念揭示高校美育应该凸显自身的德育之维,而"树人"的精神则启发高校美育应该固守自身在培育个性、完善人格等方面的责任。沿此路向,高校美育应以育德为重心,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性能力为宗旨,以保持高校美育的独立性为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直觉能力、创造能力与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理论推进。  相似文献   

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了立德树人独特的价值意蕴。双创时代的立德树人,是在培育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人类关怀的基础上,培养崇尚劳动、肩负使命和放眼世界的卓越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实践活动。这是培育学生创客精神的价值导向,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坚持立德树人的科学原则、落实师资保障、坚持全方位育人、营造社会风气来实现其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双导师制有助于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优化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进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导高职学生走向出彩人生。要使双导师制取得真正成效,需要建立科学的双导师资格审查和聘任退出机制;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双导师考核机制;建立学业导师和班级导师的工作互动机制;结合学校发展做好双导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等。  相似文献   

14.
林炜 《实事求是》2023,(3):76-83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并对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传承红色基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基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党的百年红色血脉和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此,高校思政课要着重把握用红色精神沟通心灵、用红色历史启智润心、用红色信仰激扬斗志的三维要求,做到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发挥红色教育的育人效果,确保党的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5.
“亲和力”是思政课所展现出来的亲近感、悦纳感,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维度。教育者利用鲜活生动的榜样教育人,对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榜样教育如果运用不当,亦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充分展现其育人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榜样教育目标亲和力、彰显思政课教师榜样引领力、增强榜样教育素材感召力、强化榜样教育方式吸引力,以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的要求和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科研育人"方案,从而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构建以"科研育人"为核心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孙晖 《世纪桥》2023,(11):76-78
红色文化既是高职思政教育课的高质量素材,又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通过阐述红色文化的内涵、历史渊源及对传承优秀传统的意义,明确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并提出融入红色文化的具体策略,如诵读红色经典、举办讲座、开展体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翟小蒙 《山西青年》2021,(10):73-74
随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逐年递增,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攀升.教育系统为了提升研究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引入到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发觉双导师制是有效培养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实践教学的应用的初期阶段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围绕双导师制在研...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在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在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实践中,应从三个纬度提高形式与政策课实效性:思想上加强重要性的认识、教学中要讲清楚基本内容、方法上要创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是四个服务,从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些重要观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抓好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学段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教育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和人的一生。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四个服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