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何艳玲 《新视野》2017,(4):84-91
城市社区空间与社区治理二者通过社区内主体的行为与活动发生勾连与互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空间具有的多样性、封闭性、功能性规划和行政性分割等特点,制约着社区治理效果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空间视角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是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重要路径,为更好实现社区治理,我们应在基于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将社区空间利用的"生活性"与"景观性"相协调;坚持社区内公共资源空间配置"可获性"与"效率性"相平衡;在社区更新"微创性"的空间改造过程中,坚守"利民性"的价值目标;为发挥社区空间的最佳功能,在对社区空间进行"功能性"规划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扩容";为提高社区治理的精准性,在将治理技术嵌入社区空间过程中,勿忘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卜毅然 《党史博采》2006,(9):119-120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着社区承担的功能与管理功能之间的矛盾;社区自治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社区服务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等问题,因此应该建立"条块统"的运行机制,构筑适合社区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和发挥街道组织的管理职能,协调好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区一般是指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即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与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活动及其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制度视角、组织视角、权利视角、参与视角、秩序视角等对社区问题和治理状况进行了学理分析,研究趋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从"自治制度"到"治理制度",从"自治组织"到"多元组织",从"房产私权"到"社区公权",从"精英参与"到"大众参与",从"行政主导"到"党建引领"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建设和谐乡村、和谐社区的重要方面。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空间加速整合,形成了新的城市社区。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就新社区公共空间具有的较强的继承性、集中性、政治性、参与性及其影响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认为和谐的新的公共空间重建要建构全新的经济空间、要从基层民主建设入手推进新社区公共空间自主整合、要从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和建构文化空间入手构建和谐社区、要在宽尺度的社会管理中构建新市民的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社区尚未形成完备的公共事务治理体系,造成社区公共治理功能较弱。在参与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公共性成长和扩散面临着资源、能力等不足和成员参与组织事务的决策权与监督权被弱化等内源性困局,以及社区协同参与模式不完备、社区公共空间布局不合理、“社区+社会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等外源性困局。因此,采取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等措施破解内源性困局,以及提高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协同意识、公共意识,调适社区公共空间,完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等措施破解外源性困局,有助于发挥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公共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经济市场化和住房私有化的发展,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的扩张和社区事务的增加,进而带动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先后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调整,即行政主导下的社区重构,实现街居管治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变;再由社区体制走向社区自治体制。随着社区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凸显化,社区日益成为各类矛盾的集散地,从而要求社区治理结构进行第三次转型,即由社区自治转向社区共治。为了达成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应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居委会、业委会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农村“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与人的现代性差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馨 《求实》2009,(Z1)
从我国社会矛盾的基本表现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把矛盾分为"利益性社会矛盾"和"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两种类型。"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地位、权力和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分配的不公平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争夺。"非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舒晓虎 《求实》2017,(6):41-53
地域性、社会性和结构性是社区的本质属性。在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出现了多样化类型,亦表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其动态演化的一般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城市社区在地域空间和社会联系两个维度上的综合演变,表现为不同的演化程度和社区类型;二是在地域空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社会联系的重建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完善,亦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社区类型。我国城市社区将普遍经历由"封闭社区"转向"离散社区"再到"整合社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空间已成为居民多样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成就显著,且日趋形成自己特色,但因社区空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行政力量干预、居民公共参与不足、市场力量强势等因素使得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存在潜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实践中,社区空间治理要从价值理念塑造、治理结构优化、信任重构与监督责任下沉方面努力,促进社区空间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博弈、协商与合作。通过提高空间治理法制化水平、增强空间治理自主性、完善空间多元治理体系、唤醒社区空间活力和突出空间治理创新性等途径,可以实现良好的社区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10.
苏海新 《世纪桥》2022,(10):19-23
随着现代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社区邻里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等面临着“失序化”。以株洲市石峰区井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个案,分析以治理组织生活、以生活影响治理的党建平台与社区治理空间一体化。引入集体记忆视角,以集体记忆为入口,剖析集体记忆在促进党建平台与社区治理空间功能融合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集体记忆推进党建平台与社区治理空间的功能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汤秋芬  辛星 《求实》2022,(5):50-63+111
“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是指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城市老旧社区多元共治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对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部服务主体、激活内生服务力量、提升多元主体服务能力,最终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在于行政体系内部多层级项目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层差契机”和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性、社会性、无涉性等属性所生产的“黏合效应”。在创新社区治理与多元共治实践中,“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成为破解城市老旧社区治理困境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社区"内涵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功能主义和地域主义两种认知分歧,并在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治理困境,迫切需要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和精神"共同体"的功能性复归。共同体化的价值内核,在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程序的民主化、治理基础的契约化、服务对象的普惠化及居民交往的互助化五大表征。而推进社区"共同体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构多元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推动社区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公共参与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常规化联系;加强社会资本建设,提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互助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长春市崇智社区和东站十委这两个典型社区的深度解读,透视了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社会资本生产中的地位.作为衡量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公共空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资本存量需要通过组织行动和制度建构的途径进行重建,不仅要发挥居委会的主导作用.重新定位居委会的服务职能和管理理念;深入推进国企改制战略,加快"去单位化"步伐,还要增强社区的福利分配功能,从而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联;大力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激活并利用"讲人情、重情义"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住房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城市居民的住房产权形式差异多样。住房产权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边界的空间权利,在房价上涨和波动中,相邻生活区域内的住房产生价值分化。居民房产财富和收益权利的差异,导致居民对自身空间权利、住房政策目标与现行效果的认知、评价和预期等空间表象产生分化与矛盾冲突。准确把握城市居民空间矛盾的社会基础和展开形式,保持住房政策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对稳定居民社会心态,改善居民关系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着社区承担的功能与管理功能之间的矛盾;社区自治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社区服务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等问题,因此应该建立“条块统”的运行机制,构筑适合社区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和发挥街道组织的管理职能,协调好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卫  刘艳敏 《唯实》2013,(8):62-64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而社区冲突是指社区内的各个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为追求各自利益和目标而产生的对抗性行为。社区冲突具有区别于一般冲突的特性:发生在社区这一独特地域;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居民以及社区组织等其他社区主体;涉及的多是社区内公共资源的分配,其中主要以物质利益引发的冲突为主;形式多为显性,从激烈程度看多为中低强度。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相互交织加剧了社会分化,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各种矛盾与冲突相伴而生。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冲突发生的前沿地带,近年来社区冲突频发影响了社区的稳定与秩序的形成,阻碍了和谐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提高对社区冲突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质和一大优势,加强和创新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成都市委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在理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的领导逻辑、创新党领导城乡社区治理的各类平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与基层社会公共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其突出亮点与特色就是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基本问题——活力与秩序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有效领导,并推动成都乃至四川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治理平台,基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结构功能与文化功能,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选择性培育”和“代表性覆盖”,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平衡“自上而下社区社会组织”与“自下而上社区社会组织”的二元结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需要同时兼顾“赋能”和“枢纽”双重策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队”和“蓄水池”的功能,实现对社区治理活力和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熊春文 《探索》2007,(4):180-184
近二十年来,中国居民生活形态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因此,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落在社区交往与社区认同问题上.社区教育因其着力于社区集体意识的塑造,在现代社区建设中应具有积极的作为.目前,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居民小区的"草根"社区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有望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起点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空间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聚焦在社区。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通过实行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有助于探索党建社会化的模式,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