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B7-H4分子是B7家族的成员之一。在人和小鼠的研究显示,该分子对T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是该分子在猪免疫系统中的功能还没有报道。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到了猪的免疫调控分子B7-H4(pB7-H4)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pET-32a-pB7-H4。用原核表达并纯化的重组pB7-H4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筛选出了1株抗pB7-H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杂交瘤细胞株3C8,MAb亚类鉴定结果显示其抗体亚类为IgG1。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MAb能特异性结合细胞系上瞬时表达的pB7-H4。利用该单抗进一步分析pB7-H4在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上的表达,结果,pB7-H4在肺泡巨噬细胞和外周血巨噬细胞中高效表达,但是在T淋巴细胞中检测不到明显的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单抗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pB7-H4的免疫学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解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感染的SPF鸡早期的天然免疫反应,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REV感染的SPF鸡主要免疫器官中的免疫应答情况.结果 显示,与病毒未感染组相比,感染鸡免疫器官中天然免疫受体TLR3和TLR7和Ⅱ型干扰素IFN-γ以及Vip...  相似文献   

3.
(四)基础免疫学的研究 人们设法把动物体的正常菌群除去,仅供应一种无抗原性的日粮,此时就能测定杀死的细菌和天然日粮中的其他抗原分子对动物的免疫原作用。这种慢性经口腔的“预防接种”可能是对传染抵抗力的重要来源,在无菌动物可以对这种抵抗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当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细胞介导免疫和在预防癌症上的作用时,测定动物体的正常菌群在对体液和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青海血蜱唾液腺蛋白皮下注射绵羊和将蜱在绵羊体直接饲喂2种免疫途径制备了2种阳性血清。利用这2种阳性血清分别与青海血蜱唾液腺天然蛋白进行免疫学反应,结果显示青海血蜱唾液腺中分子质量为22 ku和37 ku的2种天然蛋白能被利用蜱唾液腺蛋白皮下注射绵羊产生的阳性血清所识别,而不能被蜱叮咬的绵羊的阳性血清所识别。结果表明,在蜱正常叮咬宿主动物时,其唾液腺内的某些组分不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但这些组分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对顶复门原虫的运动装置———滑动体的主要组成蛋白分子及其在运动与宿主细胞入侵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现阶段顶复门原虫滑动体相关蛋白在其运动和宿主细胞入侵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概况,并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许多新型学科(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化学)和新技术(DNA重组,生物活性大分子的人工合成,淋巴细胞杂交瘤)。以微生物为实验对象,从分子水平进行了探索性和实用性研究,这为研制新型疫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 (一)基因工程苗 重组DNA技术的出现是生物科学中的一场革命,它为人类进一步认识遗传物质的组成及表达的调控、工业化生产各种生物制品展示了光辉灿烂的前景。从细菌或病毒的DNA有意义链上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下带有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用连接酶把具有遗传标志的质粒和目的基因连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ylate-binding protein,GBP)是鸟苷三磷酸酶(GTPases)超家族成员,在干扰素和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表达,发挥重要的宿主天然免疫和细胞自主免疫作用,同时对胞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均有抑制功能。根据GBPs所依赖的机体、细胞类型和病原体不同,其作用机制各异。GBPs可裂解含有病原体液泡膜,破坏液泡中原虫和细菌病原体的生存环境,也可直接靶向细菌和原虫的细胞膜,释放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并作为配体从而激活天然免疫识别通路和炎症小体等。GBPs还可以阻止病毒粒子的传染并靶向RNA病毒复制复合体,通过泛素化、自噬及诱导细胞焦亡等对病原体发挥抑制作用。虽然最近对GBPs的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其已知功能机制的深入探讨却很少。因此,本文对GBP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GBPs的理解,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炎症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分子免疫学对前列腺素(简称PG)研究的重大进展,PG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已是毋庸置疑了。本文仅就PG与炎症的关系作一概述。(一)PG研究简史 PG最初的发现是在本世纪30年代作为精液的成分被观察到:人的新鲜精液可引起子宫肌强烈收缩。1934年,Euler等从人精液和羊精囊中提取了一种活性物质,能降低血压和使平滑肌痉挛,定名为PG。1962年,Bergstrom等分离提纯并搞清了PGE_2和PGE_(2α)的结构。作为  相似文献   

9.
布氏杆菌(Brucella)为革兰阴性胞内寄生球杆菌,可以感染牛、绵羊、山羊、猪、犬等哺乳动物和人,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布氏杆菌脂多糖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布氏杆菌最重要的表面抗原和刺激机体先天免疫的靶点,也是目前布氏杆菌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布氏杆菌病诊断、防控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布氏杆菌LPS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及相关基因、脂多糖与机体天然免疫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阐释布氏杆菌的生存和致病机制,为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寄生虫病的分子疫苗展望李冬,刘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渐趋成熟和完善。产生了分子寄生虫学。人们可以克隆寄生虫有关基因,表达出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的虫体蛋白和诊...  相似文献   

11.
羊口疮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口疮病毒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近年来发现其也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对羊口疮病毒的病原学、基因组结构、应用研究、免疫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已鉴定的几种病毒重要免疫调节蛋白和毒力基因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羊口疮病毒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免疫逃避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流行的地域差异,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的抗原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及IBDV的分子生态学概况.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宿主领域广泛,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100多种哺乳动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给牧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研究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是防制本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畜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包括压片镜检法及人工胃液消化法),间接法(包括皮内试验及血清学方法)两方面。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旋毛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免疫学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由于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免疫学分支不断涌现。针灸在免疫方面的研究,不仅在人体上,同时在动物机体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均能产生影响。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免疫学理论和祖国医学理论关于抗病机理方面,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这就是探讨兽医针灸治病机理,对于沟通中西兽医理论,开拓临床新领域,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仅就国内多年来发表的有动物针灸免疫研究资料综述如后。  相似文献   

15.
抗原表位作为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功能基团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疫苗研制、诊断试剂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研究的靶标物质。对抗原表位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新型药物开发、研发诊断制剂及方法和设计新型疫苗。随着分子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针对预测和筛选不同抗原表位发展了一系列全新的抗原表位方法和模型,极大简化了抗原表位筛选过程,提高了抗原表位筛选和研究效率。本文就抗原表位预测、筛选和鉴定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国内分离株721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ApxⅣA基因2.5kb特异片段,将其克隆于pMD18T中,经酶切鉴定筛选重组质粒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血清1型ApxⅣA(AX002405)基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9.5%。将该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的EcoRⅠ/SalⅠ位点,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GEXapxⅣA,并转化大肠埃希氏菌BL21,获得了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17ku,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Westernblotting分析证实,该融合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研究猪红细胞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本研究合成免疫抗原肽段,制备获得了猪CR1-like单克隆抗体,并应用CR1-like单克隆抗体通过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猪红细胞CR1-like的天然分布状态,运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了膜流动性变化对猪红细胞CR1-like发挥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猪红细胞表面可见绿色荧光,且经膜固定处理的猪红细胞表面的绿色荧光分布呈片状,未经膜固定处理的猪红细胞表面的荧光点呈颗粒状分布,较膜固定组分布明显成簇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发现,膜固定组、未固定组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未固定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膜固定组,差异极显著(P0.01)。证实天然状态下猪红细胞表面的CR1-like分布呈分散状态,发挥免疫功能时,CR1-like表现出多价高效的结合特性,其分布状态表现为颗粒样成簇分布。  相似文献   

18.
自七十年代末,生物素与抗生物素系统(Avidin—Biotin System)已开始在免疫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因生物素和抗生物素之间亲合力大,特异性强,可分别结合各种类型大小生物分子,为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为方便的工具。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免疫学领域中最受欢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β-防御素-5 (AvBD5)分子佐剂与HVT冻干疫苗联合免疫雏鸡后是否具有免疫增效功能,笔者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AvBD5,制备了分子佐剂,将1日龄雏鸡随机分组分别注射PBS、空质粒pcDNA3.1(+)、分子佐剂、CVI988疫苗、HVT冻干疫苗以及分子佐剂联合HVT冻干疫苗.在鸡7...  相似文献   

20.
(一)寄生虫免疫研究的必要性 自六十午代对免疫学赋予新的概念以来,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学科,其许多分支学科也应运而生,如免疫病理学、免疫生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生物学、免疫血液学、免疫产科学、免疫化学、放射免疫学以及肿瘤免疫学等。但是,在人们争相探寻新的免疫理论、揭示新的免疫现象时,却忽视了寄生虫的免疫研究,使它仍处于落后的状态。究其故,可能是由于寄生虫病原体太大,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或因寄生虫有较多的低毒、广谱、廉价的驱虫药,治疗比较方便,从而使得免疫学家们很少去考虑和从事寄生虫的免疫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