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介绍细胞因子在抵抗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基础上,从狂犬病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狂犬病病毒的5个结构蛋白N、P、M、G、L在狂犬病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以及细胞凋亡在该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狂犬病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旨在为狂犬病的防制和疫苗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北海道大学兽医各学科的研究题目1.内科学:①梨形体病,贫血发生的机制②家畜的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和病态③关于家畜红细胞代谢及其异常的研究④家畜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和机能⑤关于犬巴贝西虫病贫血发生机制的研究2.外科学:①关于犬的淋巴细胞分类及其机能分辨法的研究②家畜肿瘤的临床免疫学的研究③从犬末梢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淋巴细胞—2的方法及其性状3.家畜卫生学:①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的发病机理②伪狂犬病病毒的增殖③猫后天性免疫不全症的感染机制④流感病毒遗传基因的进化和预测新型病毒的出现⑤副粘病毒糖蛋白的结构、机能以及病原性决定因子③关于粘膜病的免疫机  相似文献   

3.
从福建省某猪场采集的发病仔猪大脑和内脏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病毒接种PK细胞的结果显示,PK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PCR反应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与经典毒株闽A株一致;免疫荧光试验中出现绿色荧光;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并死亡。上述结果充分证实,本研究分离的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随之将其命名为伪狂犬病病毒FJNP株。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福建省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开发猪伪狂犬病病毒新型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状况,并对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在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狂犬病疫苗以及病毒载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病毒拯救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伪狂犬病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病变观察、毒力测定、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评估了伪狂犬病病毒在间充质干细胞内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经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的间充质干细胞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经毒力测定细胞内伪狂犬病病毒的TCID50效价较高;经PCR从间充质干细胞内成功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片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内分布有特异性荧光。表明,该细胞适应伪狂犬病病毒在其上增殖繁衍,具有作为伪狂犬病病毒致细胞病变机理、潜伏感染及致病等机制平台的潜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的方法,用浓缩提纯的狂犬病病毒CVS11株作为胶体金标记抗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为检测线上的捕获抗原,制备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检测试纸条。应用该试纸条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以稀释后的犬全血或血清作为检测样品,试纸条检测的灵敏度为0.002U/mL,特异性试验证明该试纸条与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犬腺病毒2型犬科疾病阳性血清没有交叉反应,稳定性试验证明该试纸条在室温下保存的有效期为12个月,检测结果与快速荧光抑制试验的符合率为95.12%。证实该狂犬病病毒抗体免疫金标检测试纸可以方便、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以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TJ株)为基础,构建携带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细菌人工染色体质粒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通过同源重组和Cre/lox P特异性位点重组的方法构建了重组病毒r PRVTJ-del TK-BAC-RFP株。PCR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重组病毒r PRVTJ-del TK-BAC-RFP株的基因组中已插入RFP标记的BAC质粒DNA序列;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与PRV TJ株相似,尽管复制能力稍有降低,但与亲本株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电镜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PRV TJ株的病毒粒子极其相似,均有囊膜,核心约为80 nm,核衣壳清晰可见。这为进一步研究PRV的变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大荔县八鱼公社西营大队的耕牛于1978年2月底发生疫情。经过对疫情的调查与研究,已诊断为牛伪狂犬病(Pseudrabies)或称奥叶兹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由于牛伪狂犬病在西北地区未见报道,陕西省仅初次发生,因此,有进一步分离培养病毒的必要。其二,为了准备应用福建省兽医生物药品厂制造的牛伪狂犬病疫苗,故有目的地通过闽A株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血清鉴定陕A株伪狂犬病病毒,为今后有效控制此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将采取的病料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以下简称PrV)的分离与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感染鼠脑神经细胞的狂犬病病毒形态发生学观察邹啸环,杨盛华,侯世宽,张仁诚马爱民(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130062)(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我们曾报道了感染BHK-21传代细胞的狂犬病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狂犬病病毒感...  相似文献   

10.
将狂犬病病毒 3aG株糖蛋白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I neo中 ,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 pCI neorabG ,以此免疫昆明种小鼠 ,3周后 ,取血进行ELISA检测。结果 ,试验组的 10只小鼠中有 9只抗狂犬病病毒抗体为阳性 ,而对照组的 10只小鼠全部为阴性。试验初步表明 ,pCI neorabG重组质粒有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猪伪狂犬病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免疫猪群出现暴发、流行,经证实其抗原性和毒力发生了变异。为了有效区分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根据国内外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基因序列比对结果,针对UL44和UL36区域的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两步法PCR。第一步PCR针对UL44区域,区分出经典毒株(疫苗株HB98除外)感染与变异毒株感染。第二步PCR针对UL36区域,区分出HB98株与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两步法PCR的敏感度分别达到2~20TCID50和50TCID50病毒量。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核酸应用此方法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与猪伪狂犬病病毒国家标准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达到91%,可用于实验室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伪狂犬病病毒gD、gE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及其对应的探针,通过对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建立了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和减毒活疫苗株荧光定量PCR检测鉴别方法,并评价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博卡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均无扩增曲线。野毒株均出现gD和gE基因扩增曲线,而疫苗株只出现了gD基因扩增曲线,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建立的gD和gE基因标准曲线Ct值和模板终浓度在1×108~1×10 copies/μ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均可达1×10 copies/μL。对39份猪组织样品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检出5份样品猪伪狂犬病病毒gD、gE阳性,表明这5份猪组织样品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常规PCR检出5份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经测序为野毒感染,2种方法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可用于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伪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基因组缺失的3.5kb片段,设计3套引物和探针,并用标准的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和疫苗毒株进行测试,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鉴别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检测极限可达10copies/μL,并与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等不存在交叉反应现象,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0%±1.07%和2.22%±1.02%,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在对临床20份样品的检测时,该荧光定量PCR的阳性率为60%,普通PCR的阳性率仅为40%。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快速诊断技术,可用于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伪狂犬病病毒gB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基于伪狂犬病病毒gB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gB基因胞外区(含全部抗原表位)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SMK中,获得表达载体pSMKgB。经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温度、可溶性、IPTG加入时机、终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伪狂犬病病毒的gB蛋白在16℃、D600值为1.2、IPTG终浓度为0.8mmol/L的条件下,诱导20h,蛋白表达效果最好。经超声破碎,镍柱纯化可获得可溶性的gB蛋白。蛋白印迹法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目的蛋白能与抗组氨酸标签的抗体及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实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后期制备猪伪狂犬病血清检测ELISA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了4条引物,建立了伪狂犬病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株,不能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株;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可达100个拷贝质粒DNA,比常规PCR方法的敏感性高10倍。试验表明建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可用于伪狂犬病病毒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及编码蛋白,论述了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包括核酸探针诊断方法、PCR诊断方法、LAMP诊断方法、鉴别诊断方法,并就其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着重阐述。  相似文献   

17.
伪狂犬病病毒对不同年龄猪的致病作用不同,多数成年猪感染该病毒后不会表现临床症状。因此,猪群感染伪狂犬病,除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外,病毒分离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本试验用地塞米松处理获得免疫的种猪,进行病毒分离试验,旨在提高获得免疫种猪的病毒分离率,进一步分析健康带毒猪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猪:试验种猪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某猪育种公司的14个种猪场。这些猪场经常发生猪伪狂犬病,并多次免疫接种过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4个猪场使用的PRV灭活疫苗均为美国Nordon实验室生产出售的商品苗)。从每场随机抽取1.5~4岁的兰特瑞斯与大白的杂种猪4头,共56头,按猪场的顺序分为14个组。  相似文献   

18.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伪狂犬病毒 (PRV ,亦称猪疱疹病毒Ⅰ型 )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 ,随着我国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 ,从国外引进种猪较多 ,从而导致猪伪狂犬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湖北、重庆、广东、江西、上海、广西等地都有本病发生的报道。湖北省宜城市某猪场的猪发生疑似伪狂犬病 ,笔者进行了临床检查 ,并采集病料进行了系统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1 临床症状该场 80 %的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 8~ 15d产死胎 ,但无其他临床症状 ,采食、体温均正常。初生仔猪表现怕冷 ,颤抖 ,拉稀 ,呕吐 ,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到 …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快速、高效地检测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情况,本研究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建立了一种检测伪狂犬病病毒的可视、灵敏、快速、特异、经济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LAMP检测,在65℃条件下反应60 min就能得到检测结果,检测的灵敏度达到1×100copy,比常规PCR敏感100 000倍,并可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通过眼观就可判定结果。本试验对8个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比传统PCR更具有实用性,适合基层养殖场使用。相对传统RT-PCR和荧光RT-PCR而言,LAMP检测只需要45~60 min,本研究能在更短的时间确定检测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情况,并具有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伪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研究进展向开军1)张楚瑜(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430072)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是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Aujeszky′s病(伪狂犬病)的一种疱疹病毒,其所致症状为神经功能失调、呼吸紊乱及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