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这是一份彪炳史册的答卷: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粉碎其妄想“西藏独立”的图谋,完成西藏和平解放;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铁路修到“第三极”,在“世界屋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这是一连串令人动容的故事: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背女出征,三岁的女儿难难成为进军西藏路上牺牲的第一个“战士”;修建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牺牲;两次援藏后留藏工作的孔繁森,把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对口援藏实施以来,有 16 名援藏干部牺牲,仅 2020 年西藏在岗牺牲的公务员就有 60 多人,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群体之一。坚守巍巍高原 铸就精神高地极远、极寒、极苦……他们也是儿女、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用身躯和高原环境作斗争,用坚守诠释家国情怀,在巍巍高原铸就了精神高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敬爱的爸妈:如果您的儿子在这遭遇不测,请你们不要伤心……在这次地震中,你们的儿子没有退缩,总冲在前头,保护当地老百姓安全,让他们安全转移。”这是 2015 年 4 月 29 日,共产党员、边防战士邵明贵写下的遗书。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情真意切,英勇悲壮。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 8.1 级大地震, 西藏吉隆口岸成为“孤岛”。人员分批转移,只留下坚守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的 21 名官兵,其中有 11名是共产党员,他们当时写下遗书,以备不测。“国门是国家的象征,国家把口岸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坚守。”这是留守官兵共同的心声。如今,邵明贵依然坚守在吉隆口岸,守护着国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共产党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坚定的革命精神,和“世界屋脊”的恶劣环境搏斗,把一个个不可能踩在脚下。但高原的恶劣气候,从未能阻挡一代代共产党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脚步。  相似文献   

2.
<正>西藏,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1994年中央作出对口援藏战略决策以来,辽宁先后组织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从那时起,雪域高原留下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奋斗身影和精神印记。2016年7月,辽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182名队员来自省直26个单位和沈阳、大连、鞍山市,以及"组团式"医疗团队和教育团队,还有筛查地方病医  相似文献   

3.
白朗县从最初一座蔬菜大棚都没有,到如今成为西藏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被喻为雪域高原上的"菜都"。这些成果的取得,浸透着山东援藏干部的努力和心血。2010年,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郭象峥接过了援藏接力棒,担任白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固定资  相似文献   

4.
申琳  姜洁  徐驭尧 《奋斗》2023,(3):66-68
<正>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5月23日,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古老的雪域高原从此换了人间,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黑暗走向光明。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沧桑巨变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贯穿始终,它激励着一代代西藏的建设者在雪域高原不断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市贯彻落实1994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已经整整20年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确定上海市作为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省市之一。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海市委在1995年5月,从3500余名应征志原者中遴选出49名中青年干部,作为首批援藏干部,分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县、亚东县、拉孜县、定日县以及地区机关,直属单位任职,至今上海已经派出了5批援藏干部。  相似文献   

6.
在海拔4750米的藏北雪域高原,活跃着一群乐于奉献、勇于开拓进取的人们——辽宁第二批援藏干部。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近半百,最小的还不到而立之年。他们怀着建设西藏、振兴那曲这一雄心壮  相似文献   

7.
题记:什么是雪域高原的"正能量"?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情怀,它是一种奉献,是一代又一代援藏人的光荣传承,是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展示;它又是一种"气场",看似无形,却能给藏族同胞带来吉祥,使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散发出彩虹般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高原之鹰     
耳边响起李娜高亢悠扬的《青藏高原》,脑海里便油然浮现西藏那片神秘的土地,浮现那雄浑连绵的大山,奔腾咆啸的长河,洁净如洗的蓝天、白云,还有那翱翔在高天厚土之间的勇敢的高原之鹰,心里头也油然生出一缕缕难割难断的牵挂——远在天边的援藏干部们,你们可好?11998年5月20日,从山东省省直机关和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聊城、德州六市选派的50名援藏干部,离开了熟悉、融洽的工作环境,告别了温馨、舒适的家,从平均海拔不足百米的齐鲁大地走出来,踏进了日喀则这片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对于西藏,他们已经了解了不少。从初中的地理课本上,他们知道西藏位于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  相似文献   

9.
三年援藏路,满怀汉藏情。2007年6月,我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雪域高原,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奋斗,他们经受住了艰苦环境和特殊形势的考验,始终把当地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首位,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天津干部的良好形象,筑起了民族团结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2002年7月,对于我们黑龙江、西藏两省区来说,是一个值得共同纪念的月份.因为,在庆祝建党81周年的日子里,工作在雪域高原的援藏干部队伍中,又增加了24位来自龙江大地的东北汉子.与他们同行的,是一个由黑龙江省委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员组成的送行考察团.一时间,从松花江畔到雅鲁藏布江两岸,从大小兴安岭到珠穆朗玛峰,黑龙江援藏干部及送行考察团走近喜马拉雅,这成了两省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1.
一转眼,离开西藏已经5年了,那个曾经的家园,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2001年5月,作为济南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我们一行7人,肩负着家乡人民的重托,奔赴雪域高原,来到了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一年多以后,中央又给山东增加了  相似文献   

12.
韩光远 《求贤》2014,(6):63-63
2013年8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我们54名同志带着天津市1200万人民的重托,踏上了雪域高原,来到了“藏东明珠”昌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援藏工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来昌都快一年了。一年来,我和许多援藏干部一样,经历了许多个人生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正从大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麓,从松花江畔到雅鲁藏布江两岸,从祖国的最东北到大西南,同一片蓝天下相距万里的黑土地和雪域高原因92个人而被紧紧联结在一起。两年时间过去了,肩负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嘱托,怀揣着龙江3800万人民希望,92人组成的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任务完成得如何,他们在日喀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工作、生活又是怎样,他们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又有怎样的体会与感悟?8月30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央实施对口援藏工作21周年。多年来,全国保密系统多位优秀干部奔赴西藏,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安下心,扑下身,扎实工作,为西藏保密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风景在路上:一位保密干部的援藏日记"读来生动感人,国家保密局援藏干部吴瑞以这种方式记录了他援藏工作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5.
西藏拉萨,雪域高原的一颗明珠,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这里的神山圣湖、蓝天白云,还有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无不牵起人们的神往之情。在距这座“目光城”140多公里的西南方,有一个叫做“尼木”的县。尼木,藏语意为“麦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2013年7月,范永红、彭松涛、李鲲鹏等6名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包括3名援藏医生)离开繁华都市,来到尼木县,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6):F0002-F0002
<正>贯彻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海全面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上海援藏干部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支持下,花大力抓好援藏实事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第一批(1995.5-1998.5)上海援藏干部在援藏工作中共实施了援藏项目94个。他们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援藏思路: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先导,为藏族同胞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寻找沪藏两地经济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加速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努力为地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上海人才与基  相似文献   

17.
正"我梦回的地方,经幡四处在飘扬,太阳的光芒把你照亮,雪山和草原把你守望……"每当听到这首《梦回西藏》,我就激动难抑,就像自己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重重困难,是雪域高原送给我的"见面礼"1995年6月29日,时任中国纺织总会经济贸易部助理巡视员的我,作为第一批援藏干部,飞赴雪域高原。刚刚到达目的地——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高原反应跟着就来了。我先是呼吸急促,头疼耳鸣,继而头  相似文献   

18.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一年多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发挥才能.在广袤的雪域高原建功立业、历练人生.展现了新时期援藏干部人才的先锋风采和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藏北人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人类生存的禁区”。来这里工作一年多的辽宁省委办公厅的援藏干部李海已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成为雪域高原藏北人。 李海入藏任中共那曲地委副秘书长,主要工作是协助地委副书记分管地委办公室。1996年春节期间,地委几位书记有的生病住院,有的在家休息,秘书长们也应该休假。可  相似文献   

20.
孙向军 《党建》2023,(9):35-37
<正>“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中孕育形成、绽放光彩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党的干部扎根西藏、建设边疆、奉献高原,孕育出了‘老西藏精神’”。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新时代要弘扬好特别能吃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