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党员、倡导群众做到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服务人民要体现个人优位."以人为本"是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荣辱观教育说服力之源泉.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党员、倡导群众做到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服务人民要体现个人优位。"以人为本"是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荣辱观教育说服力之源泉。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党员、倡导群众做到集体优位、国家优位,但服务人民要体现个人优位,“以人为本”是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荣辱观教育说服力之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也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演变史来看,"以人为本"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类文明最新最高的体现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以人为本"必须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环境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场"效应是思想道德教育中重要的潜在课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师生双方在"互动场"中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协调发展是主线和灵魂,可持续发支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蕴含在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全部,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红线.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时代农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优师计划"在发挥重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优势的同时,也要着力实现从"城市教育本位"到"乡村教育向度"的思维转换,以此型构出新时代乡村准优秀青年教师的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基地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表现在"关系契约"与"自我体验"的互动中实现乡村准青年教师的身份建构,在国家意志与个人价值的耦合中生成乡村准青年教师的乡土情怀,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的融合中做好乡村准青年教师的专业准备.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嵌入乡村教育知识模块,在实践教育中设立见习实习乡村基地学校,在专业发展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导师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全党全社会兴起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潮之际,首都文明办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同主办的"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术论坛召开了,与会青少年研究专家学者、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商首都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