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刑事司法活动数据,就刑事政策对不同机关刑事司法活动的影响予以评价。数据分析表明,从短期看,"从重从快严打"的刑事政策具有控制犯罪的高效性,但从长期看,"严打"从未被证明是社会取得长治久安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严打”是现阶段我国针对社会治安日趋严峻的形势而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所采取的从重打击的一项具体刑事政策。它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却与刑法的原则、刑罚的目的发生了一定的冲突。“严打”是一种无奈之举。减少和预防犯罪的根本出路应当在于对犯罪的社会预防。  相似文献   

3.
从“严打”到“宽严相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是我党明确提出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在各种语境下如何使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何,在实际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宽严相济"的要点在于现阶段实行的刑事司法政策要努力实现刑罚宽缓的这一面,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变是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盛世气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面对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要确保各项犯罪预防政策在适用上的均衡和统一,不能过分强调某个方面而淡化甚至无视某个方面的作用.虽然"严打"是我国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惟一的.严厉打击应与教育改造并举,充分发挥刑罚功效.因此,在突出打击力度以外,应该从源头做起,做到防微杜渐,以良好社会政策的实施铲除犯罪产生的根源;重视刑罚执行阶段刑事政策的贯彻执行.另外还应该严格行政执法,以严谨的行政管理和处罚措施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是犯罪预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用社会、行政和刑罚等手段构筑起犯罪预防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非犯罪化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犯罪化是与犯罪化相对应的刑事政策中"轻轻"政策的现实化,其基本理念源自于刑法谦抑性、刑法不完整性和刑法经济性等观念.我国的"严打"政策是一种积极的犯罪化政策,它与非犯罪化政策正好处于刑事政策的"两极",从它们体现的刑法理念而言,两者是不相容的,但在预防、抗制犯罪的目标选择上,却又并不存在冲突.因此,为了把"严打"纳入法治的轨道,有必要结合相关刑事政策,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并得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一种基本的、应然的和系统的刑事政策,应由纸面上的法转变为行动中的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密切关系:刑罚结构的改变和刑罚的轻缓化是我国刑罚制度的发展方向;刑事司法实践中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注意刑事和解、社区矫正和修复性司法等等措施或制度的运用,并建立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运行中应注意相关具体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刑事司法与犯罪学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依赖。我国当前刑事政策应由运动打击式转为制度防范式,刑罚制度应由惩罚主义转为惩罚与矫正相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虽然刑事政策概念在逻辑上包括刑罚,但是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论蕴涵和价值趋向却是在排斥并超越刑罚.所以说,与惩罚相对立的"预防"是刑事政策的核心.惩罚是不得已的下策,预防是积极主动的上策.现代刑事惩罚政策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惩罚已经不再是现代刑罚的主要内容.职务犯罪预防应当以刑事政策为根据,我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机构的设立是一种标志,开辟了我国刑事政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刑事政策是刑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我国适时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此适应,刑罚结构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刑罚结构主要存在刑罚种类过少、刑种在刑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例不合理这两大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促进我国的刑罚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是我国司法机关依据刑事法规范和原则制定出来的指导具体刑事司法活动的一项基本政策。它适用并诠释着相关刑事法规范所欲实现的价值选择与目标追求;该政策吸纳并体现了现代刑法的谦抑精神,符合轻刑主义刑罚理念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又具有制定法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严打"的法理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打"这一阶段性的刑事政策,相对于法律而言,与依法治国及罪刑法定原则尚存在一些冲突之处.本文试从上述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刑事法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与行使检察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刑事司法及检察权的行使问题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性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而呈现出社会关系不稳定、资源稀缺难以支持良性的社会运作、发展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以及违法行为普遍化等特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实施政策指导型刑事司法,注意"软性"司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此需反思重刑思想,包括反思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反思"严打"方针的贯彻、反思死刑的应用、反思规制经济的刑事政策.行使检察权,应当注意逮捕权运用的客观性与中立性;注意公诉权运用的歉抑;推进协商性司法和恢复性司法;注意在查处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之“善”不但应当注重对秩序之维护,而且也应当注重对自由之保障;刑法之“恶”既要重视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之限制或剥夺,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然而,我国刑法之“善”与“恶”均具有偏重性。实现刑法之“善”与“恶”的均衡性要求在立法上应当:将更多的侵犯个人利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化;缩小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犯罪的死刑适用范围;加快罪刑法定原则之“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应受刑罚惩罚性"是学界普遍认可的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对该特征的理论精髓却缺乏深入的剖析和阐释.笔者从确认其刑法地位入手,分析了该特征的深刻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认定是否应受刑罚惩罚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改革的推动意义自不容否认,但7处缺憾的存在却使得《刑法修正案(八)》略显粗糙:以刑法修正案消融刑事立法解释的非法性;以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总则的合宪性质疑;引入治安管理处罚措施;对未成年犯的过度轻刑化待遇;取消死刑罪名、死缓限制减刑导致刑罚体系结构不谐:社区矫正“尴尬入刑”:危驾入刑有违刑法谦抑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是严打整治斗争的重要生命线,是夺取这场斗争胜利的法宝.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我们大力改进思想教育机制、改进队伍管理机制、教育训练机制和干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保证了严打整治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关于醉酒驾驶刑法规制主要体现在《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和《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存在未将醉酒驾驶明确入罪、对于可罚的醉酒类型并未明确及醉酒驾驶并未被评价为定罪量刑的法定情节等不足之处,对醉酒驾驶进行刑法规制具有正当性,应从增设醉酒驾车罪名、合理设置量刑等方面对醉酒驾驶刑法规制的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刑事司法文明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尽快确立受刑事追诉人享有沉默权。但仅仅有沉默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沉默权从“书面中的法律”成为“行为中的法律”。鉴于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国法律在赋予沉默权的同时,可以从完善讯问程序和刑事证据制度两个方面保障沉默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有期徒刑上限提高,这一修改意见的提出具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它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现行刑罚体系中的冲突与矛盾,也顺应了世界各国通过提高自由刑上限从而废除死刑的趋势,更是从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大幅提高的实际出发而提出来的。不过,刑法草案将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年限提高到25年还是比较低,应将其提高到三十年。此外,为适应有期徒刑上限提高的现实需求,还应当完善我国的减刑、假释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