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引入到党史研究中。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党史研究的精确性,有利于拓宽党史研究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不过,从党史研究自身的特点和党史资料的局限来看,计量史学方法还不能成为党史研究的核心方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在应用计量史学方法进行党史研究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更要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偶然性,防止落入"数据教条"的怪圈。  相似文献   

2.
赵淑梅 《党史文苑》2007,(10):34-36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引入到党史研究中.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党史研究的精确性,有利于拓宽党史研究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不过,从党史研究自身的特点和党史资料的局限来看,计量史学方法还不能成为党史研究的核心方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在应用计量史学方法进行党史研究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更要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偶然性,防止落入"数据教条"的怪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显现一种重人伦教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更是散发着人文精神的生命气息。综括观之,史学传统的人文精神发端于上古原生态史学,奠基于先秦时期繁荣的史官文化;而以司马迁《史记》成书为标志,人文精神成为史学传统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4.
本文专论抗战时期延安史学成果的传播机制.延安史学界顺应局势需要,秉持学术的严肃态度,以非常有限的报纸期刊作为传播载体,在关于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有关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争鸣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当时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走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专论抗战时期延安史学成果的传播机制.延安史学界顺应局势需要,秉持学术敏感,以非常有限的报纸期刊作为传播载体,在关于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有关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争鸣聚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当时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走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敏 《新视野》2006,(1):50-52
口述史学真的会引起新的史学革命吗?如何认识口述史学将会引起的革命?怎样使口述史学真正促进史学的革命性进步?这类问题不仅值得口述史学者关注,也应引起研究史学理论、近现代史的学者和借鉴口述方法从事研究的各学科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口述史以不同于文献证史的方式表现历史细节,同时可以为社会史研究的广泛深入提供丰富材料,因而具有推进历史研究产生革命性进步的价值。但要真正产生这样的效果,必须解决口述音像保存、共用问题,并须提高口述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专论抗战时期延安史学成果的传播机制。延安史学界顺应局势需要,秉持学术敏感,以非常有限的报纸期刊作为传播载体,在关于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有关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争鸣聚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当时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走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强调其政治性和学科特殊性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作为史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进一步开拓理论视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可资借鉴的优秀史学理论和传统,从解释性证成史学走向解释性评价史学,真正走上民主科学研究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传统与西方史学传统有不同的理路.现代中国在西方思想资源的启示下,开始了史学革命,产生了现代史学.但由于在理路上没有跳出革命史学的窠臼,新中国史学也发生了过度政治化的失误.当前,中国史学的问题依然是理论和方法问题,以当代史的问题更为突出.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借鉴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促进学术进步.文中以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范式为个例,从理论层次,述事方式,分析结构,以史鉴今的适用性等方面,对照分析中西史学的所长所短,以确定中国当代史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理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五六十年代的史学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云 《世纪桥》2000,(3):15-19
二十一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历史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此时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发扬。《历史研究》的创刊和三个历史研究所的建立,意味着历史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尤为重要的是,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毛泽东酷爱历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的史学论争中,并影响和左右着论争。本文以毛泽东与此期的论争之关系为线索,探讨五六十年代史学论争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史学论争的时代色彩,并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逐渐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共识。随着战局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国统区、根据地、沦陷区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并呈现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抗战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湘评论》2014,(22):43-43
塔西佗陷阱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在党中央与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延安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先后组建了一系列史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并在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延安史学中潜藏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深刻反思的。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中共党史学理论问题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中共党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发展,对中共党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社会功能、史学评论等理论问题都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应进一步加强党史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中共党史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是以研究知青而闻名海内外的刘小萌研究员的新著.知青既是一个历史符号也是一个现实存在.通过采访经历持续长达20余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刘小萌把历史和现实厚重的串联在一起.他通过知青的亲身经历深刻而生动地描述了当代中国史上一个重大运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了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为捍卫利益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该书选题新颖、材料翔实、特点鲜明、可读性强,是了解当代中国史的一本必不可少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内知名的党史专家,龚育之对相关的史学理论、史学与史料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从他对史料的运用、对史学的研究,还是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思考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史风格和特点,即始终将"信史、实学、新知"这六个字作为治史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中国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成为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潮 ,这既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也与毛泽东的决策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制的建树主要体现在研究宗旨的确立、研究方法的探寻和史学的研究规划中。  相似文献   

19.
周一平在20多年的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理论研究、通史研究、专题史研究、中共党史史家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沙健孙等著《中国共产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 ,是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 ,第 1~ 5卷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共 30 4万字。《通史》按照统一的编纂计划和写作大纲 ,约请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1 0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 2 6人分工合作撰写。以下分别从《通史》的史学思想、史学成就和史学方法等方面对该书进行初步评介。一、史学思想(一 )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自建党伊始 ,研究和叙述中共党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不同时期都出版了大量的党史著作。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 :胡乔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