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静 《学理论》2012,(25):48-49
通过对阶级理论的分析,阐述了阶级斗争到阶级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它对我们思考、分析、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我国现阶段所长期存在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当代中国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连志 《理论导刊》2006,3(6):23-25
如何认识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及其命运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必须明确,阶级是客观历史存在,并且首先是包含一定经济意义的政治范畴,因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阶级关系的狭隘政治解读。必须从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话语下解放出来,在回归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辨证地理解阶级关系,并结合变化了的时代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做出新的发展。阶层分析并非与阶级分析相对立,更不能代替阶级分析,而是内在地包含在阶级分析之中的具体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整整一代共产党人为横在时代面前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求索着答案。在我国,这类问题之一,就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趋势。 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那么,在我国已基本完成所有制的改造、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业已被消灭以后的今天,社会阶级结构所出现的新变化,诸如:个体户的新崛起、私营企业家的出现、雇工的存在、外国资本的  相似文献   

4.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在理论上弄清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结构性质是什么,习惯于以阶级分析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关系,这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根源。一、对人民内部既作阶级分析,但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经济状况作为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而是加入了其他标准。最典型的是以政治思想划阶级。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消亡、阶级分析等方面的理论都具有确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社会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这一运动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政党政治,萌生了去阶级化的“中性政治”。这种“新政治”迫使以阶级政治为基础的西方主流政党因应形势,采取中性化的改革措施,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西方政党的新变化对我们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建设的新思路,强化执政方式的民主性、参与性和人民性,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和他的课题组以两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国的社会结构理论方面,毛泽东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阶级分析理论曾长期深入人心。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进行社会调查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再加上这一话题的特殊敏感性,所以直到改革开放10余年后,依然无人敢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这块硬骨头。  相似文献   

9.
任莹 《学理论》2014,(7):33-34
毛泽东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中,以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为标准,把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工人(雇农)五个阶级。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坚持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根本标准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方法,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阶级的理论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坚持与发展的态度,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合,整个社会阶级结构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级?围绕这一问题,欧美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现把他们几种划分社会阶级的标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了对阶级社会极具批评精神和否定意识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社会公正是以共同富裕超越阶级分化,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阶级的逐步消亡是同一过程。在资本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阶级与剥削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价值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与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文波 《学理论》2013,(22):123-124
社会分层是考察社会结构的重要理论工具,因社会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作为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网络社会的兴起则成为现实社会分层理论的一大挑战: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信息化、个体化和网络化等特质使得传统的社会分层标准如阶级、职业、声望、权力等不再适用,新的分层标准则围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中间阶级"这一概念时,主要是用来描述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级,即把中间阶级等同于小资产阶级.对于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导意见是它作为一个阶级将整体消亡,被无产阶级所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谈到过不同于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类似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但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以上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吸取阶层分析法的合理内核,赋予其中间阶级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又是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了我国过渡时期的阶级、阶层关系,在大陆上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适用的范围到底如何?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诸如中产阶级壮大、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不一致以及微观政治兴起等一系列新变化。与之相联系,西方社会思想空间否定或所谓超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潮不断泛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中产阶级与中间阶级之间关系、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关系、阶级政治与非阶级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柯的权力场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的互动结构,权力致力于生产、培育和规范各种力量,权力及其主体是多元的。“维稳政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维稳”,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对社会纠纷当事人进行胁迫与压制,其结果是越维稳越不稳。“治理政治”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纠纷解决的权力机制必须多元化、多样化,社会权力应当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基础性权力。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理念,其理论源头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以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并将进一步展现出新的走向,即从政府权力中心走向公民权利中心,从经济增长主导走向社会发展主导,从社会价值本位走向个体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19.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还有没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还有没有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在再认识资本主义的名义下竭力美化和粉饰资本主义,全面否定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说什么帝国主义理论“已经破产”,已经过时,越来越脱离实际情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错误认识,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全盘西化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听任这些思潮泛滥,就会动摇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化的歧途。因此,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