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淡漠喝彩     
宋玉琴 《新湘评论》2010,(12):48-49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部时反倒不认识了。  相似文献   

2.
淡漠喝彩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竞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  相似文献   

3.
淡漠喝彩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5年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想不起他是谁。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部时反倒不认识了。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在一场重要的战斗即将开始前,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马夫立即找到铁匠,吩咐他快点给马钉掌。铁匠钉了三个掌后,在钉第四个掌时发现还差一个钉子。因为时间紧迫,他只得草草地把第四个掌挂在马蹄上,但并不牢实。战斗开始了,国王骑着这匹马冲锋陷阵,突然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国王也被掀在地上,没等他再抓住缰绳,惊恐的牲畜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吉县水洞沟的垣顶上,有一座墓碑,上面赫然刻着:老红军胡天佑之墓。墓碑上面记载着胡天佑的生平事迹。有一处写到,胡天佑曾做过周恩来的马夫。1900年,明天佑出生于宁夏吴中堡。4岁时,父母先后亡故,他成了孤儿。邻居们可怜他,把他收养下来。年纪稍大一点后,他就去给地主家放马。后来到江西谋生。1931年,他在江西参加工农红军,被安排喂养军马。1934年,他调到中央警卫团,任务是给周恩来当勤务员兼马夫。胡天佑不爱多说话,但他做事很细心,对工作特别负责。周恩来的生活起居,他关心照顾得十分周到,每到一处,宁肯自己饿肚…  相似文献   

6.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1,(17):61-61
赵尚志两度被错误开除党籍。从省军委书记变成马夫,再从马夫成为抗日联军总司令。又从总司令变为只率领5个人的非党游击队长。  相似文献   

7.
《马夫老乡》是谢觉哉在长征途中怀念一位非常普通的饲养员(马夫)的诗。这首小诗朴实真挚,感人至深.诗前有序,序谓:“马夫老乡,忘其姓名,山东人,家贫,兄弟几人都流落在外。在白军里饲马,到红军仍饲马。长征时为我饲马,甚勤恳。他喜人叫他老乡。一天对我说:我不能送你到头了。因赶不上队,不知所终.”这个不知名的饲养员,其勤劳、诚朴的风貌,驱使谢老写了下面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1946年6月,设在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其中有个节目叫“名人演讲”,主要是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谈对解放区及共产党的认识及揭发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祸国殃民的罪行。 11月中旬,电台同志去请著名作家萧军到台发表演讲。萧军当时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又是鲁迅先生的高足。他的著名小说《八月的乡村》为世人所知。此举引起电台工作人员的一番忙碌,节目安排在晚7点,但一到下午,领导便让马夫赶车前去接人。4点左右,萧军乘马车来到。人们列成两队,热烈鼓掌,表示欢迎。只见萧军身躯伟岸,气质雄武,脚登高筒皮靴,身穿黄大衣,他向人们招了一下手便向播音间走去。  相似文献   

9.
灵芝 《先锋队》2014,(12):52-52
王安石曾"三起三落",寇准却是"五起五落"。使北宋名臣寇准"落而再起"的人中,王旦是很得力的一个。王旦与寇准分别为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王旦常在宋真宗面前称赞寇准,寇准却有数次说到王旦的不是。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善,彼专谈卿恶。"如果没有一定的肚量,王旦或许会愤然作色,然而,王旦对宋真宗说:"臣在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中书省和枢密院互送公事,并有一定的"格"。  相似文献   

10.
王旦的气度     
北宋宰相王旦是宋真宗在位26年间任职最久的一位,但在历史上却鲜为人知。翻开现代编纂出版的《中国通史》,上面甚至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但是,如果细细地品读史书典籍,就会发现,王旦虽无锐意进取、安邦定国的丰功伟业,却是一个颇有宰相风度与雅量的好官。  相似文献   

11.
位置学     
易水寒 《求贤》2010,(4):30-30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相似文献   

12.
康鹏 《党史文苑》2013,(5):32-34
左权是抗战时期阵亡的八路军的最高将领,牺牲时的职务是八路军副参谋长,曾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为了纪念他,他牺牲所在地山西省辽县改名叫左权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左权当年曾被打成"托派",甚至连马夫都能参加的党内会议他都没有资格参加,而受到的"留党察看"处分直到他牺牲40年后才被取消。  相似文献   

13.
别人的父母     
一 每周定点到学校讲课时,路过一个小街口,我经常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在街口东侧的马路上扫地,扫得很干净.他扫的永远是那条马路的那一块地方,看上去很神圣的样子.扫完地,他收起折叠的扫把,很快就离开了,像是去赶车上班.不过,一直到了今天,我才听人说那是他孩子遭遇车祸身亡的地方.作家毛丹青的这一则微博,看完就再也忘不了了.  相似文献   

14.
一代抗日名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而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彭雪枫遗骨的动人故事,却鲜为人知。岁月匆匆,抹不掉历史老人的记忆;往事悠悠,掩不去时光老人的见证。今天,我们深切怀念当年彭师长的马夫——这位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李哑巴。"李哑巴"是当年淮北军民对他的称呼。因为他一生有姓无名,"李哑巴"就成了他的名字。李哑巴,祖籍河南。1915年出生  相似文献   

15.
曹应旺 《先锋队》2013,(14):32-34
陈云是一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革命家,也是一位著述丰富、留下很多名篇真言的思想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堪称陈云真言的代表作,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历史观。陈云的历史观包括他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对领袖人物的认识,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刘洪辰 《求贤》2011,(10):37-38
只炳生有很多称呼,老战士、老劳模、老总、只大爷……,而他最喜欢的是人们称他为只书记。他务过农、当过兵、经过商,还曾两度被评为市级劳模。如今,62岁,有着42年党龄的他,正带领着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一个“红色企业”,开创一番红火事业。谈起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只炳生有着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7.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太阳总是最先爬上他的篱尖,然后顺着葱杆滑落江中,在流水云霓的拥簇下飘然而去,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一位老船工。十几年来,他挥动长长的篙杆,拨动一江碧水的身姿一直京回在我的。心中。这位老船工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只知他五岁就死了阿妈,从此跟随阿爸,伴随着清水江上的风雨在船上长大。1982年,当我第一次坐着他的船,从苗乡凯里的旁海镇摇过清水江时,他已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如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位苗乡小镇上的老船工在干什么呢2是仍在清水江边的渡口上,顶着一江风雨往来摆渡?还是已告老还家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8.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56-58
衡阳市一名干部回忆,“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大家都知道杨敏之是市长,在食堂相遇时为什么都不与他打招呼,好像谁也不认识谁。当时给人的印象是,老百姓要见他这个市长,比见现在的一个科级干部还容易。”  相似文献   

19.
《学习导报》2011,(18):12-12
毁诗稿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晚年审查他平生的诗作时,凡认为不满意的统统烧掉。本来他的诗作有1000多首,烧得只剩下200多首。幸亏他外甥还保存200多首。这样他的诗共流传下来400多首。  相似文献   

20.
邵火焰 《前线》2013,(12):199-199
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一生的最大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五岁的时候就能读《三字经》,虽然那时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他阅读的兴趣,因为父亲已口授他学会背诵了。八岁的梁启超就能提笔作文,九岁时就一口气写下了一千余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