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静远 《新湘评论》2010,(12):54-55
假如没有这一帧黑白老照片,我是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原来曾经有这样亲爱的关系。那时候,我还没来到这世上。父亲是家中幼子,沉默怯懦,家里穷,考上银行当见习生,晚上读英专,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相似文献   

2.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3.
彭忠富 《党课》2008,(12):106-107
童年时跟着父亲学下象棋。摆好棋盘后,父亲就开始在楚河汉界上示范:“马跳日象走田,车跑直线。”原来下象棋这么简单。父亲还没教完,我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会了,干脆我们直接对阵吧!”父亲沉吟半晌,微笑着接受了我的挑战,并且慷慨地让我半边车马。谁曾想几个回合下来,我就被父亲杀得丢盔弃甲,而我的战利品不过几个小卒子而已。这样的结局直接摧毁了我学象棋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7):64-65
我父亲是一个处级党员干部,他的一个朋友最近找他要合伙办企业。父亲没答应,那位朋友说如果怕影响不好可以借他人的名义,父亲还是犹豫不决。请问,像我父亲这样的干部是否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  相似文献   

5.
姚晓熙 《廉政瞭望》2012,(18):30-31
8月17日是个星期五。这天下午,还在开会的杨洁给妻子陈伟打了一通电话:“老婆,没时间了,我不回来吃饭了。”8月10日,杨洁在县上培训,父亲杨兆富正好也到了安县。为了好好聚一聚,父亲特地买了条鱼。开饭前,杨洁却接到一个电话,“爸,对不起,单位有急事,我马上得走”。  相似文献   

6.
兰老师     
谭梦琴 《新湘评论》2004,(10):50-50
兰老师是父亲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没教过书,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相似文献   

7.
胡双庆 《廉政瞭望》2010,(13):65-65
父亲干了一辈子,临退休还是个普通工人,一官半职都没混到。跟他一届的老牌大学生,哪个不是做了厅长、处长的,而且都将自己的子女们安排得妥妥当当、风风光光,他倒好,就在我即将下岗的紧要关头,也没肯站出来帮我说半句话。我下岗后,父亲也没去找过任何同学、朋友拉拉关系,开个后门。还是我自己在一家小工厂找了份临时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田妮 《党员文摘》2008,(9):40-41
为给民工开工资,固执父亲卖掉整个家 1997年春节前,河南省卢氏县城一派繁忙景象。在县委统战部工作的黄松波拎着父亲黄克斌最喜欢吃的烧鸡回家看望父亲,还没到家,就看见一辆卡车停在门口,几个人正七手八脚地往车上搬东西。他奔过去一看,这不是父亲前年花了一万多元买的背投电视吗?  相似文献   

9.
人生如卖菜     
失铭 《廉政瞭望》2004,(6):51-51
我工作的那家公司倒闭半年了,我依然没找到工作,不是没公司愿意录用我,而是我原来那家公司月薪2000元,我要找一份月薪不低于2000元的工作。父亲得知我的想法,要我跟他去卖菜。  相似文献   

10.
顾硕 《当代工人》2011,(16):48-49
菜鸟开店 我结婚时一间土坯房分里外屋,住着我和我哥两家5口人。我父亲去沧州捡破烂卖废品,出车祸死了。农村一人分一亩多地种小麦,自己都不够吃的还得交公粮。假如说按规定应交100斤公粮,村里就得收你150斤,多出来50斤是供养村、乡干部的,没处说理。  相似文献   

11.
家里有一个盛开水的瓦罐,用了十多年,父亲一直舍不得扔掉。一次,我不小心把瓦罐碰倒在地上,瓦罐被撞出了一条长长的裂缝。我想,这下父亲得把瓦罐扔掉了。可父亲并没扔,而是把它好好地搁起来,说,以后也许能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2.
刘守林 《党课》2012,(11):107-107
我腕上戴的这块东风牌手表,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16岁那年,我考入县城读高中,被选为班干部。由于经常需要值日,没有表极不方便。假期回家,我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块表。听我说完理由,父亲停下批阅作业的笔,默默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那时乡下戴表的人还不多,买一块表得挣上半年工分。为送我读书,父亲已借了近500元外债,加上母亲隔三岔五的药费和弟弟妹妹们的学杂费,操劳的父亲刚四十出头便现出了深深的抬头纹。想到这儿,我又懊悔不该向父亲提出这奢侈的要求,让他为难。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22):87-89
2001年,李清曦的父亲几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决定。而那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搞清楚,国外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那一年,我成了下岗职工。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儿赶回老家,向父亲拜年打辞行,因为随后我就要南下去找工作了。次日,把我们送上火车后,父亲从胄包蛙里取出一个包裹,脸色沉峻,目光自些混浊,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给你们全家的祝福”,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站台。火车向广州方向飞驰,我打开了包裹,这是一叠新书,有儿子还看不懂的卡通画,有妻子用得上的电脑教程,还有一套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心怦然一动,泪水便模糊了视线。我十六那年,父亲曾亲手烧毁了这样一套我借来的读物。那时,我还在读高一,在刚刚…  相似文献   

15.
李苏光 《世纪风采》2008,(11):17-19
15年前,正当我在美国为学位作最后冲刺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没能赶上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这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谨以这篇文章纪念亲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20,(3):117-117
“王栋,你父亲给你写了一封信!”1月28日一早,宁河区板桥镇田庄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栋的母亲拄着拐杖来到村防控点。“你这几天也没回家,你父亲没看到你,怕你在关键时刻不在岗位,没做好工作,特地写了一封信,让我给你送来。”王栋的母亲说。  相似文献   

17.
我自豪,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我是一个平凡得再平凡不过的老人,但我却有一个不平凡的家庭。父亲吴季严是我们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外甥,也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母亲李秀泉不但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国民党悬赏3000元大洋捉拿的老革命,还是毛泽东主持的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父亲早年追随舅舅献身革命,并在舅舅的影响下远涉重洋,到德、法、俄等国留学。在苏联求学时,父亲在如饥似渴汲取着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还结识了同在异乡求学的周恩来和蒋经国,并分别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数十年来,我一直以我有这…  相似文献   

18.
白岩松 《新湘评论》2014,(10):44-45
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很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现象,我告诉你,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因为如果你要信那些你没法不愤怒的事情,它只能害了你。所以信正直的道理。论相貌,你怎么也比我强,你不能看顺眼了,现在觉得我很好看,人不能这么没立场。所以反过来说,我为我经历过这样的青春而感到骄傲,它也能让我今天面对任何事的时候心平气和。人生女口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的话,人生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没念过几天书,连小学还没毕业。我不怕大家笑话,我连报纸都看不下来。过去屯里没有人把我“当盘菜”,我丈夫也说我是啥也不是那伙儿的,就能喂猪打狗。可是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这个没念过几天书的人,今天也成气候了,成了我们乡的响当当的经纪人。 话还得从头说起。1991年春天,乡里领着我们到梨树县参观养猪。看到人家养猪致富了,我也活动了心眼儿,回到家后,我一下子就买了70头猪患了。那时,在我们这个地方一次养这么多猪,别说没见过,就是连听也没听过。邻居说我这扑克打得怪,有三不出竞出四…  相似文献   

20.
火车还没停稳,人们就呼啸而上。车门被堵死,车窗成为通道。一位年轻的母亲,好不容易将两三岁的孩子塞进车窗.自己还没来得及翻爬,火车就开走了。这是16年前春运时,我在火车站见到的悲惨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