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2.
王一化 《奋斗》2001,(10):55-56
“三鉴”,最早见于《北堂书钞》,其中记载汉荀悦在《中鉴》中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其后,在《新唐书·魏征传》又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三鉴”,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相似文献   

3.
苏振兰 《党史博览》2009,(10):46-48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完成哲学大作《矛盾论》,其中有这么一句:“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言下之意,党内一些同志的见识还不如魏征。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魏征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司马十 《廉政瞭望》2013,(10):55-55
魏征幼时时乖运蹇。他出身河北巨鹿魏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时,北齐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为家贫,魏征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  相似文献   

5.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6.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7.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8.
李世民有一只鹞子,矫捷凶猛,又极听话,因此十分珍爱它,无事时总爱架着它玩。有一天,李世民把鹞子放在自己的胳膊上,正玩得开心,只见魏征急步走来。魏征曾多次劝他不要玩物丧志,因此他很怕魏征看见,在慌乱之中顺手把鹞子藏于怀中。等魏征说完话走出宫去,李世民赶忙从怀中取出鹞子,不料已经闷死了。由这一则小事我们便不难理解“贞观之治”何以形成,魏征死后,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话:“以铜当镜子,可以端正衣帽;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成  相似文献   

9.
“鉴”     
“鉴”畅满增鉴者,镜也。古时以青铜为镜,故称青铜镜为"鉴"。唐太宗李世民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古为资可知兴替"。"鉴"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引以为鉴"中的"鉴"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0.
山疙瘩里的“镜子”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豪兴村安子背小卖部,有一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特殊“镜子”,14年来,南来北往的村民往它面前一站,总有不同的神态:或喜或羞。或愧或悔。这特殊的“镜子”,就是退休干部江中镜十几年如一日办起来的法制宣传栏。江中镜1981...  相似文献   

11.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2.
自从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之后.“镜子”便有了它新的含义,且广为流传,历千年而不衰。今天,党员要永葆先进性,就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照“镜子”。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施展才能的途径很窄,出官入仕成了仕人君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但怎样入仕呢?古人认为,入仕为官必须“由其道”,犹儿女婚姻,明媒正娶,正途入仕。孟子说过,人之为官有“天爵”和“人爵”之别。所谓“天爵”是指一个人修养很高,才智超群,众望所归,而被推举担任领导职务。而“人爵”是指那些自身不修,一味钻营,不是“由其道”而得其位,而是通过非正当渠道去谋其位。孟子认为“天爵”不修,“人爵必殆”。唐初,太宗李世民曾就用官之事问计于魏征。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借…  相似文献   

14.
忠言何必逆耳李邦云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从主观愿望来看是不错的,但客观效果却不尽然。就拿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来说吧,他也只有碰上了雍容大度的明君李世民才得以施展其才干。以致于魏征死后,李世民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相似文献   

15.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6.
不真不讲。贞观七年,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建洛阳城劳民伤财。太宗大怒,想治他的罪。这时,魏征谏阻:“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太宗觉得有理,就收回了成命。由此可知:讲真话要有勇气和能力。会上,只有敢讲真话,才能拿出切实的决议,制定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贤相魏征在《贞观政要》第一篇“论君道”中将元首统御国事的基本理念归纳为“九德”。今天,“九德”对我们许多人特别是领导者仍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从亮 《党课》2012,(14):62-6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组工干部岗位特殊,责任重大,更应常“照镜子”,找不足、知差距、端作风、正品行,从而达到“三服务两满意”目标。组工干部要常照的“镜子”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9.
“善说”叫“口才”,“善听”即是“听才”。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生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君之所以明也,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成语的由来。它告诉我们,会听,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智通达;不会听,只听一面之辞,或光听谗言,就会昏昧糊涂。历史上既有唐太宗兼听、善听、从谏如流而达“贞观之治”的正面典型,也有袁绍恶闻道声而有长师之辱,楚霸王不纳逆言尝别姬之悲的反面例子。  相似文献   

20.
民营含义的解释是:群众集体经营或私人经营。但是“民营经济”并不是属性的指向。民营经济可以是“国有民营”。也可以是集体、个体、外资、合资、私营等等经济成分的“民营”。“私营经济”与“个私经济”的含义有区别,“个私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含义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