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权力的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力的德性,即权力的善恶问题一度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学界更多的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权力是善还是恶,要看权力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所呈现的样态,当权力的工具性趋向价值性并与之保持一致时,权力表现为善;当权力的工具性背离了价值性,或者价值性不能驾御其工具性时,权力则表现为恶。权力善、恶的判断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权力为了谁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依归所在。权力的工具性以及价值性都应最终从属于一个最根本的终极属性——人民性。从道德视阈研究权力,就是要挖掘权力的这种德性,使权力不仅不能成为任人操纵的工具,它更应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儒学"为善去恶"理论中,善与恶不是相对的概念,与恶相对的善亦是恶;儒学所谓的善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性,"善教"指明的是人生命发展进取的方向。这些观点给当前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一是去恶不是为善,德育要正确处理外在规训与内在自觉之间的关系;二是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善构成了生命前行的一种根本指向;三是德育的过程是生命在"为善去恶"道路上的延绵。  相似文献   

4.
投票选举,就其自身来说,符合按照德才分配政治职务原则,因而是善的;但就其结果来说,却使被选举权为精英垄断,赋予官吏和政治权力以极大的重要性,最终难免精英篡夺最高权力,遂使"选举"成为"选主",因而罪莫大焉。因此,投票选举"自身善"与"结果恶"的净余额是极大的恶,属于纯粹恶范畴,是不应该的、恶的和具有负价值的民主选举方式。相反地,抽签选举,就其自身来说,违背按照德才分配政治职务原则,因而是恶;但就其结果来说,不但保障了每个人都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还破除精英垄断政权、扼杀专制者于摇篮和降低官吏的价值,最终实现人民主权,因而善莫大焉。因此,抽签选举"自身恶"与"结果善"的净余额是极大的善,属于必要恶范畴,是应该的、善的和具有正价值的民主选举方式。  相似文献   

5.
善与恶是道德领域中的特殊矛盾,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它们的内涵也随之改变。善恶的依据来自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善的底限是:追求自利,保证他利;善有底善、常善、至善的层次之分。扬善抑恶需要法律的强力支持,需要加强教育、奖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拥有美德的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但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使拥有美德的人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身败名裂)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安身立命),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  相似文献   

7.
<正>导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于时间的久远,关于这段话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老子希望表达"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一对相对的关系。老子所说的"美"接近现代汉语的"好","恶"则是现代汉语的"坏"。1.生活之美生活离不开美,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在进行着美的判断。从  相似文献   

8.
金钱的来源与幸福量的相关性受因果律支配,必须与结局联系起来考察,必须算总账。如果把金钱的来源与幸福量的相关性用坐标来表示,把横轴上的数表示善恶的程度,把竖轴上的数表示通过善或恶的途径得到的金钱的数量,那么二者的乘积就是所得的幸福量。在横轴上,正数表示善,负数表示恶。正数的绝对值越大,善的程度越大;负数的绝对值越大,恶的程度越大。通过善的途径得到的金钱越多,幸福量越大;通过较恶的途径得到的金钱数量越多,幸福量越小。  相似文献   

9.
"知恩图报,善哉,君子也;忘恩负义,乃恶,小人也。"这报恩与负义、善与恶,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们伦理道德及行为优劣的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尺度。小至一个家庭,儿女们是不是感父母养育之恩而孝敬父母;大至一个国家,民众们是不是感国家培育之恩而报效祖国;就整个地球而言,人类是否感大自然孕育、抚养之恩而敬畏、呵护自己的绿色家园,这是所有生活在地  相似文献   

10.
善和恶,是水火不容的两个字。提起善来,人人喜欢;提起恶来,个个恶嫌——这说明人们是知恶知善的。不过,有时真正行起事来,有些人却是善是恶有些不清楚,有时甚至糊涂了,一不小心还会揣着善心做恶事。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大伙赞同,“人之初,善恶存”多数人也子认可。至于为恶的缘故,不外乎是不读书、不知法度、不明礼节、不择交良友、缺乏家教这五等昏昧所致,但为何有些人就算是有这五等昏昧,却也未见得会犯恶为恶?再说这世间什么叫恶,恶有多大范围,谁又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笔者粗浅地认为,为恶的病根,不外乎两个字:一曰名;二曰利。君不见世间多少作恶的事都是这“名利”二字惹出来的祸,它害得多少人迷迷糊糊,恶从心起,昧了良心,做出恶事,铸下大错,后悔莫及。故而世人你我他,都要常存戒心,抑恶扬善,牢记祖宗明训。  相似文献   

11.
洗心(随笔)     
久居尘世,不仅要洗脸、洗衣,心也要经常洗涤。心乃人身之本,心乃人身之源,万念由心而生。人生虽有三宝,然无心,何谈“精、气、神”。曾国藩曾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又道: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经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古人都知扫却杂念,洗涤心灵,而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为一己私利,为红颜知己置党纪国法而不顾,究其原因,皆为私欲,为权欲,为色俗。这私欲、权欲、色欲都是心不静,…  相似文献   

12.
魏晔玲 《前线》2016,(6):75-75
正【引用】"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chú,同"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盐铁论·卷六·后刑第三十四》  相似文献   

13.
白衣使者的癌变黄兴志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你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为掩,罪大而不可解。语出《易·系辞下》国徽。法庭。法官。这里是法律与正义凝结的神圣"殿堂"。1993年7月7日上午8时,一名法官声若洪钟...  相似文献   

14.
“风雨沧桑亭一座,见证多少善与恶。善有因来恶有果,清风亭上一曲悲歌……”河南豫剧二团的新编大型传统豫剧《清风亭上》拉开了大幕。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飘洒在青灰色的清风亭上。  相似文献   

15.
品德价值论     
美德就其自身来说,是对于拥有美德的人的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但这种害和恶却能够避免更大的害和恶或求得更大的利和善,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利的害,是一种净余额为善的恶,是一种必要恶,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利和善。反之,恶德就其自身来说,则是对于拥有这种恶德的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解放、实现,因而是一种利和善。但是,这种利和善却必定导致更大的害或恶,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害的利,是一种净余额为恶的善,说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害和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们都一直坚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智慧之学;1996年7月2日,郑一奇同志在《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史学──智慧之学。笔者仅就哲学、史学何以称为智慧之学以及二者的统一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哲学”源于希腊文,意指爱智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列宁称其为道德哲学的创始者)很有学问,且善于论辩.据说,一次他和欧提德漠斯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善”的问答,内容如下:欧问: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苏反问: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是善还是恶?欧答:是恶.苏又反问:欺骗敌人是恶吗?欧答…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德向善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中,善已经积淀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时至今日,许多惩恶扬善、劝诫行善的名言警句仍为人们耳熟能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立身处世和为官为政。善义寻绎何谓善?从造字结构上来看,甲骨文中的善字,上面是一个"羊",  相似文献   

18.
新自由主义认为权威与自由民主矛盾,权威必然走向极权、恶政,权威妄图人为计划社会发展,建构乌托邦必然失败。现代西方权威理论认为权威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但现代社会不能没有组织因而不能没有权威,主张权威"戴着镣铐起舞",实现与民主统一的权威善治。现代西方权威理论深入研究避免权威为恶而实现权威善治的实践方案,提出权威的一切行为只能基于组织正当利益的需要,以选票认同为前置防火墙、情境认同为实践标准、以公域和任期为边界。现代西方权威理论具有辩证性和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有共通处也有显著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和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权威善治。现代西方权威理论的权威善治方案对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和中国当今实践具有实际、具体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康德、朱熹历史发展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大自然先验地决定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 ,而推动这个计划实现的原动力却是恶劣的情欲 ,正是人性的恶把整个历史推向善境。而朱熹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应当以人的道德理性中的伦理原则为主导而不断地趋向于至善之境 ,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却不可能是从人的欲望和需要中流露出来的恶 ,相反 ,人必须高度地弘扬道德理性以克服内在于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只有善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格言。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起码的要求,或者说出发点。关键在于分别善、恶,注意一个小字。其中包含着辩证法,不容我们忽视。在生活里头,争做小善,不为小恶的情形很多,但相反的情况却也不少。前些时到外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