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峰 《理论导刊》2023,(5):71-78+87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语境下,法治社会的主体要素是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目标要素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制度化和法治化,行为要素是社会自治与他治的结构耦合,依据要素是合法的不包含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评价要素是以自由与安全为价值导向的公众体验。应当从塑造良性自治的法治文化观念、重视区域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平衡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尊重社会自治性规范补充制定法的地位、强化对市场经济交往自由与安全的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法治社会的结构要素,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是法治化,网络反腐是社会管理发展的产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因此,网络反腐法治化也是社会管理法治化的题中之义。网络反腐离不开法治,网络反腐本身也蕴含着深刻的法治理念。构建网络反腐法治化体系,必须厘清当前网络反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网络侵权法律制度,增强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逐步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使我国网络反腐在法治的轨道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和谐社会构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二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环视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运行的现实场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鉴于此,我国务必要主动适应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要求,针对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从理念构建、内容拓展、方式平台整合、主体素质提升、保障机制与督导考核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全力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完善创新,力求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有效及时化解。  相似文献   

4.
应急社会管理是一种非常态法治下的秩序行为,并不意味着对于法治的背离和反叛,而是要在更艰难复杂的情况下对于法治底线的坚守和捍卫。法治型应急管理不仅具有较强的法理基础,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需求,其实质是应急管理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运用法治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来思考、认识、把握和维护社会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底线、社会管理相对方的权利底线和应急管理程序最低公正底线。走向法治型社会管理,我们必须坚持三种法治思维:最低理性标准思维、最低权利保障思维和最低程序公正思维。  相似文献   

5.
武亚娟 《学理论》2012,(5):23-2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解决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力与学生合法权利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维持一个必要的平衡。近年来,高校不断被推上被告席,高等教育领域里诉讼案件迅速增多及由这些诉讼案所引发的争议之强烈、所受到各方的关注之广泛,均是前所未有的。从学生管理角度研究高校法治化问题,从法治理论入手,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进行探索。有助于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提出促进了行政机关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办事习惯的养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依法行政开始呈现出局限性,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阻碍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依法行政的缺陷,指出了依法行政的必然趋势是法治行政,并尝试性地阐述了法治行政的内涵.从而为行政管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蒋涛 《党政论坛》2014,(24):16-1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在北京闭幕。当晚发布的5 2 0 0余字的会议公报中,经初步梳理,"法治"出现次数达58次,"依法治国"次数达23次,"党的领导"出现13次。有关"法治"的搭配还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民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层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军等。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社会管理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管理是一种由政府与民众双方辩证统一构成的功能结构,它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民众的义务与福祉,而且还是在稳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架构起来的政民互动的行动体系。基于政民互动的视角,社会管理内涵可被理解为一种以人本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内容的法治化行动体系。唯其如此,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长足提高和大幅进步。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已明确了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提高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0.
法治失衡,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所面对的而又必须克服的法治难题。法治失衡是我国传统"路径依赖"诱致性因素与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完备的民主制度、薄弱的市民社会、弱化的法律制度等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准则和保障性框架,法治化是现代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地方政府开拓出路径不一的创新实践,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图景。上海市徐汇区经验表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参与、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治理,最终使社会治理法治化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2.
《廉政文化研究》2011,(4):94-94
中国社会正在不断提升法治与文明的水平,因此,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也要实现“四化”,即职务犯罪侦查的法治化、文明化、科学化、规范化。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维护国家法治的活动也要遵守法律规范,司法和执法活动也不可随意滥行。以违法治违法、以侵权治侵权的行为,是对法治的双重破坏。因此,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必须走向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法治精神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之维,在促进村民法治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实施、维系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独特功效。现实中,受传统人治社会的遗风、农村熟人社会的情风、村民法律认知低下、农村法治权威缺失等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缺失问题较为突出。结合理论与现实,培育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需从强化法治权威的震慑保障、拓展法治素养的基础作用、激活关键少数的法治引领、涵养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围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大潮催生了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的产生,也催生了民众的权利共识。这种共识与国家具体法律发生冲突时,引发民众法治融贯性要求和网络参与。文章以房屋拆迁自焚案和孙志刚案为例,凸显法治不融贯之现状,探讨不融贯之原因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不平衡,提出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之融贯为基本路径推动融贯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法学教育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上,办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特色,是法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建设、工作队伍建设和矛盾纠纷解决等多方面法治化需求.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可以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参与基层社区的法治规划、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社会管理事务,探索出一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是体现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文明程度的区域性特征极为突出的文化形态。城市文化的形成、积淀和演进与乡村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法治化程度更高。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法治文化,在法治价值观上应当着重强调和正确处理城市法治中的几个重要关系,也就是引导全体城市居民正确树立文化价值观中与法治文化紧密关联的权利义务观、正义观、效率公平观和人文观。应当以权利优位、恪尽义务为指引,构建城市法治文化中的权利义务观;以提升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利益为出发点,构建城市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构建城市法治文化中的效率公平观;以人为本,构建城市法治文化中的人文观。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当是一个包括科学法制观、科学立法观、科学执法观、科学司法观以及科学守法观等众多内容在内的综合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并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想实现其总目标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并做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做了详细论述,综合阐述了建设法治社会对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首要尺度,是区分先进型的和谐与落后型的和谐的首要标志。倡导法治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的精髓是约束政府权力、捍卫公民权利,依法行政与违法行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承认权力是有限的,后者却景仰无限权力。政府的法治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一种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即法治政府虽非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却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单靠政府讲法治还不足以实现社会和谐,但如果政府不讲法治就会毁掉社会和谐。因此应采取三条措施,一、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性审判;二、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在诉讼过程中必须出庭应诉;三、以启动行政法律法规的违宪审查为核心捍卫宪法的尊严与权威。  相似文献   

20.
陈宏  刘晨浩 《理论探讨》2018,(6):169-173
"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构建"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契约化运行机制、信任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治理的精细化保障机制,即是理性有序有效应对"生人社会"产生的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对策性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