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有奎 《求实》2007,1(12):44-46
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五个需要克服的误区:一是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主张个人至上主义;二是把"人本"和"物本"对立起来,认为追求人的价值必然否定物的价值和追求,没有看到"人"和"物"的统一性;三是混淆抽象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关系;四是把"以人为本"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以民为本"等同;五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片面地强调人的占有和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化育和谐     
正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视域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将国家"人民"与社会"个人"统一起来,以"人民中的每个个人"为本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以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为本,并在我国法治的历史长河中以及法治与改革的互动关系中加以把握;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被提出,既肯定和吸收了我国人学研究的成果,又为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任务.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理清"以人为本"的"人",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6.
叶子犀 《世纪桥》2010,(11):54-5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精神。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可上溯到黑格尔,但同时我们将黑格尔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因而忽略了其哲学理论中的自由之维。实际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并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脱离人与社会的主体,而恰恰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而"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一致性的。本文将从理论上澄清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内涵,以此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自由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发这种自由理念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刘忠全  陈东英 《探索》2008,1(2):126-129
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目标是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地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但首先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中“人”的三重内涵,即现实的个人、人民和人类的三重内涵指向,这是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新时期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和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思想,传统思想智慧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时期执政理念,就是强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姚挺 《福州党校学报》2005,(4):48-51,61
"一定的社会规定"的"人"是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人",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公平(平等)和正义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8,4(2):39-43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具有三方面的同一性:其一,在本体论上以物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以物为本的升华;在人类社会历史里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互为条件,互相转化.其二,在价值论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互比较,相互依存;人和物的具体价值由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具体环节的价值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互相促进.其三,在现实论上现实的个人是由个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又造就了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个人;而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全面协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的各方面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鹏程 《求实》2006,(4):41-42
当代人学理论建设,要求在学理层次上全面论说“以人为本”的建设人本身的求解思路,强调社会发展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的建设人本身的目标导向。逐步达到以人为本,追求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统一和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的统一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与外部约束的统一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14.
<正>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报告提出以人为本,表明了以人为本思想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人的本质含义 有人解读以人为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其实,人就是人,不管哪种意义上的人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共性.人的共性就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和社会是一对范畴,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不能没有人.以人为本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自古以来就讲国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和国是一对范畴.因此,认为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民为本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个人"是现代性的核心命题,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所有努力莫不与之相关。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的、伦理的哲学思想,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个人的看法经历了从发现、萌动到崛起的发展阶段,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徘徊,逐渐形成了以追求人格独立、反对封建束缚为特征的个人观。这个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杨朱式的唯我主义,也不是西方的原子论的利己主义,而是建立在"大我"与"小我"间性之上的,谋求个人权益的政治伦理主张。这种个人观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以人为本马克思所设想的新的社会,区别于以前的社会形态,其根本点在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94页)很明显,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其目的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提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上,第2卷第239页)人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今天提出"以人为本",虽然在字面上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它却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科学根据,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积极成果."以人为本"是对以"非人"为本的否定和抛弃,是要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秦廷国 《学习论坛》2007,23(12):20-2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既是必需的,又是必然的。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不同,但在根本价值意义和取向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黄力之 《探索》2006,45(4):122-12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但是,只克服GDP崇拜,仍然还停留在问题的简单层次上,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行“以人为本”,还得对“人”的价值观作历史、具体的分析;无前提的“以人为本”并不能自行构成合理的价值观。对人的需要、欲望有所区别、有所取舍的态度,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的科学性基础。“以人为本”的限制性前提是: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不断地扩张物质欲望的人,不是片面的人和物欲化的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