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 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 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 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 作家徐訏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 为徐訏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 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2.
谷崎润一郎发表于1942年的随笔《昨今》,回忆了旧友田汉、欧阳予倩和郭沫若,并谈及胡适、周作人、丰子恺和林语堂四人的创作。这是抗战时期一份带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独特述评。《昨今》既抒发了对旧友的思念与关切,也表达了个体在特殊时代的复杂感受。同时,《昨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一时代的日本解读中国的视角,对窥探战时日本文坛的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与接受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次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日本语,使得谷崎润。一郎和这部旷世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不仅在内容和情节上和《源氏物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内含的二大主题——恋母情结和女性崇拜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谷崎润一郎在其首次中国之行后,创作了大量描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因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谷崎以"我"的身份来注视和描述中国的同时,中国也传递了谷崎这个言说者以及书写者的某种意识形态和浓郁的东方主义情绪。文章通过采用形象学和东方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谷崎笔下美食、美景和美女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6.
赵鸣 《法国研究》2009,(1):81-86
狄德罗不仅是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作家,他同样也留给了我们他对于文化艺术的思考,例如其《论绘画》。18世纪的创作大师层出不穷,让·巴蒂斯特·格勒兹是狄德罗所欣赏的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作者给我们赏析了画家的名作《乡村定亲日》,细致、通俗易懂地展现了画作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越南十八世纪作家邓陈琨的汉文乐府诗《征妇吟曲》是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养料创作成功的典型范例。 《征妇吟曲》是十七、十八世纪越南社会战乱及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征妇形象;它从描写妇女悲惨命运、刻画女性细腻心态两方面开创了批判现实的越南古典文学之先河。 《征妇吟曲》的创作成功与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镌刻于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鲜明印记有力地证明:它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来日方长》是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成功和获奖让加里成为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来日方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巴黎美丽城街区的一位阿拉伯裔少年跟一位上年纪的犹太妇女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写作主体、语言创新和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来日方长》独特的写作方式,以揭示作家加里独特的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10.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traR6sume:Enfacedel'absurdeetdelamisersdel'existence(ansensmetaphysique),iespersonnagesnlalruciensscdecidentdcombattreanmoyendel'l'action"--larevolution,mimel'activiteterroriste.Etpourtant,iedcstinabsurdssembleirresistibleetiecombatinutile.Toutcelaneleurapportequeladouleur,m6melamort.Matsauxyeuxdesherosmalruciens,lamortestunautremoyencontrel'absurde,carelletemoigneladignityetiecouragedel'homme.安德烈·马尔罗是西方文坛上与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位传奇式作家。他的中国情结充分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日本战后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开高健不同于战后其他作家;他放眼社会,针砭时弊,给世人以深思及启迪,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的“私小说”完全不同的道路。代表作之一的《恐慌》发表于1957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夕。处于大动荡时期的日本社会亟需能够从正面直视并描写社会实态的作家,开高健的《恐慌》正好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探讨主人公俊介的积极、妥协、抗争、精明等诸种性格因素,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躁动不安、无所适从的心理特征,揭示作品的主题亦即集团中的个人和官僚体制的腐败,从而发现开高健作品所蕴含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田泰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战后派作家,二战期间作为辎重兵参加了日军的侵华战争。武田泰淳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小说,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纪行、日记和信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并对侵华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通过研究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和战地作品,可以窥视以武田泰淳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战争前后对华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侵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还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先驱。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创作于二十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本书一出版,即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还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本文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这两部女性主义作品为例,旨在研究和比较两位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观点之异同,并着重归纳了两者的相似观点,从而为读者分析和了解伍尔夫和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5.
元晓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著名学僧,其佛学思想不仅对韩国佛教,乃至对整个韩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日本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晓的代表作《金刚三味经论》和《大乘起信论疏》至今仍享誉东亚和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域。然而对于元晓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002年5月由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元晓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的首次尝试。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勋副教授。  相似文献   

16.
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利军 《美国研究》2001,15(4):98-113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7.
十月中旬的一个深夜 ,一位友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德沃先生于几天前溘逝于巴黎的寓所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因为德沃先生是一位富有才华与激情 ,且年富力强的法国作家 ,因为他还有许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计划 ,因为按照我们的约定 ,几天以后 ,即十月二十五日 ,他将来武汉大学法语系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 ,而就在我们准备在武汉迎接他的到来的时候 ,他却离我们而去 ,怎能不令人倍感忧伤和惋惜 ?德沃先生于 1 954年出生于法国香槟省 ,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著名的巴黎大学及国立行政学院学习 ,获得了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代表性学者,日益引起学界重视。笔者着力从佛教艺术的角度来考察佛教对和辻哲郎的东方文化转向所产生的影响。其中,除了个体性格和经历体验等外部刺激之外,由佛教艺术延伸出来的文化思考在时代思潮的推动下具有内向性意义。通过分析和辻哲郎在奈良巡礼前后的思想演变,试图探讨佛教因素是如何促使他从西学研究决然地转向了东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樱之国》是日本著名原爆作家大田洋子在侵华战争期间创作的讴歌战争的获奖作品,而这部奠定了大田洋子作家地位的长篇小说,不仅长久以来被中日学术界摒弃在研究视角之外,连大田洋子本人在自己编制的年谱中也以"选择性失忆"的方式对其只字不提。文章以这部曾被刻意遗忘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论证其创作动机的基础上,揭示这部作品在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顺利获奖的内在原因,分析文本内体现出的当时日本人普遍持有的好战心理及对华殖民心态。  相似文献   

20.
谷崎润一郎身为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经历了早期从嗜虐与受虐中寻求痛切快感的一系列尝试后,中后期转向探索日本古典美和东方古典美。他耗尽十年心血翻译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沉浸于传统物哀的美学世界中,由此其大作《细雪》诞生。谷崎通过《细雪》继承并拓展了传统物哀美。没落贵族的悲凉,女性命运的不济,睹物伤怀的自然风情,无一不传承着平安时代的物哀美意识。同时,沿着情趣和构造的角度拓展了物哀美,创造了如艺术品一般外柔内刚的永恒女性并将其当作物哀美理念的感性显现;以生活定式的方式描写赏樱等活动,时间感、季节感以及希冀抵达古人审美境界的情愫凝结为程式化情趣,呈现为物哀美于现代的新面貌;发掘并拓展了物哀美的感受空间——阴翳,在明暗对比的幽暗世界中,交织着虚幻感、朦胧感和柔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