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7月6日至7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德人权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刘敬钦先生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现全文刊出。  相似文献   

2.
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在联合国人权会上向中国发动人权攻势,但连续遭到失败。非洲国家是支持中国的中坚力量,没有非洲的大力支持,中国难以取得连挫反华提案的胜利。非洲在人权会上坚定支持中国体现了中非友谊的牢固。从人权会上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国要在国际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田结非洲这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钟讯 《国际交流》2006,(4):21-22
今年金秋十月,恰逢中国和德国建交34周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李北海率团赴德国首都柏林参加第八届中德人权研讨会.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法院、司法部、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与德国议会、政府、联邦宪法法院等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学者共50多名代表与会.就人权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中德人权研讨会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于1999年共同发起主办,每年举办一次,2001年该研讨会被正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法律交流与合作协议》长期项目。第八届中德人权研讨会的主题是“人权与司法”,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和德国(欧洲)在维护和实现人权方面的国际合作、司法在实现人权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国家决定是否符合人权标准的审查、司法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权公约体现了人权价值与制度的普适化。人权普适化经过了从话语人权到 国际人权的历史演变。国际人权公约蕴含的人权普遍性包括人权主体的普遍资格、人权价值的普 遍信奉、人权规范的普遍适用。当今国际人权公约的理论视野与西方关于人权与社会的价值预设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理论背景主要为普遍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的智识背景、自 由民主的普遍理想。  相似文献   

5.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战后,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利益需要,赋予人权以新的内容,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人权观不同的特点,而赋予人权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内涵,是发展中国家实践人权的根本所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人权,维护和实行社会主义人权。中国坚持尊重主权与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积极谋求现代国际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西方非政府人权组织近年来在国际人权保护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它们的倡议下,一些世界人权公约的实施与监督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工作也因它们的参与而得到加强。西方非政府人权组织的人权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社会市民人权道德价值观的反映,同时,它们在人权标准上与西方大国政府的人权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通过发布人权信息、游说等活动,“羞辱”那些被它们认为有侵犯人权现象的国家,在实施国际人权保护的同时,也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中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可以说,西方非政府人权组织已成为西方人权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一、西方非政府人权组织概况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近年来国际论坛中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而发展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复交锋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努力,在联合国提出并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是突破资产阶级传统人权概念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却遭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议,从而充分暴露了西方将人权政治化,利用保护人权这一口号服务于本国利益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横加指责,就连中国监狱对犯人的管教也要说三道四,事实上是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与14名缅甸籍海盗罪犯同在一个监狱服刑,亲眼看到了无论是中国犯人还是外国犯人都受到了良好待遇.  相似文献   

9.
应该关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中国立场问题,因为里面潜在的问题是“中国性问题”——作为区域性问题有没有可能世界化或有没有资格世界化问题?有没有途径世界化问题?有没有世界化的可能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可能性就只能被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0.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年里,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最近30年间,随着改革开放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事业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的人权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人权事业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缅甸自独立以来,就存在地方民族武装。随着缅甸民族问题的演变,特别是缅北毒品问题的恶化,长期制毒贩毒的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不稳定因素。中国与其邻近,一旦问题加剧,势必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口缅甸人权问题和缅北毒品问题,蓄意扩大事态并危及中国的可能性,我们应密切关注,有所防备。  相似文献   

13.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 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 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 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 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外哲学、文化交流历史, 我们看到,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 自由、平等、博 爱、人权、民主、共和、科学等这些反映西方工业文明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两大现代西方 哲学思潮的许多哲学观念, 对我们的观念更新、社会变革起着催化促进作用。尤其是传入中国的一种先进的现 代西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把一个贫穷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倡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观今鉴古, 今日中国要发展、要富强, 既要宏扬中华民族自己 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坚持改革开放, 扩大中外哲学文化交流, 批判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进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71岁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库宾(中文名顾彬),2008年上海出版了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这一年"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研讨会上他发言中对当代文学的指责,引来众多热议与反驳。不懂外语,不读原著,不能翻译,顾彬针对大多数当代作家的写作背景提出尖锐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顾彬看似调侃,其实态度严肃。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际人权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保护人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是中国内外政策中固有的内容,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对外关系状况及国内情况不同,中国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及其国际人权政策和实践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发建言,济天下——评《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翟坤“国家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保障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这使得国家利益论在西方国际关系诸流派理论中处于中心地位,但国家利益作为西方国际关系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一直没...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政府人权外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政府的人权外交与往届政府相比有所变化。在人权理念上,注重以更为广泛的人权概念看待人权;在人权外交实施上,提出原则性务实主义理念,注重策略的灵活性,凸显对软权力因素的重视。原则性务实主义的人权外交政策是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奥巴马政府在人权目标的追求上没有改变,包括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政策上亦会对过去有所继承。这对中国来说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亦富有挑战性,需要中国在加强国内善治的同时,提升对美战略的灵巧性。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对第八届中德人权研讨会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这次会议“人权与司法”的主题很有价值和意义。有幸同德国朋友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德国朋友的盛情邀请、周到的筹备和安排,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0.
试评俄罗斯人权全权代表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采用的"人权全权代表"(уполномоченныйпоправамчеловека)制度,西方国家称作监察专员制度。1997年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宪法性法律——《俄罗斯人权全权代表法》确定的人权全权代表制度是俄罗斯为落实"人权"宪法原则而作出的"最明确"、"最清新"的选择,是俄罗斯行政救济制度的一大特色。俄罗斯人权全权代表有着与其他各类实施行政救济的权力主体不同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其享有的审查和申诉权。借鉴俄罗斯的人权全权代表制度,对中国的信访制度进行改造,不失为完善中国行政救济制度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