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下,楼宇对讲行业逐步向智能家居靠拢。近几年,楼宇对讲厂商在发展传统楼宇对讲产品的同时,也不忘布局智能家居市场。最明显的就是室内智能终端的出现,其可以被看作是楼宇对讲行业的革命性产品。对讲厂商将其丰富的行业积累,结合他们对用户感受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楼宇对讲产品功能的深入挖掘,最终研发出深度结合楼宇对讲与智能家居特性的智能终端产品。所以,楼宇对讲智能终端除具  相似文献   

2.
杨琴艳 《刑警与科技》2013,(Z2):78+80-7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随之提高,导致用户对楼宇对讲应用功能的多样性和安防要求持续增加,楼宇对讲技术也呈现出多元化和集成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楼宇对讲系统不再单纯地局限于呼叫对讲功能,更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革新,增加新的功能。楼宇对讲系统的发展现阶段,尽管传统的模拟对讲系统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它的缺点也日渐突出。比如在布线结构上,模拟系统将信号传输网络分为主干总线(联网)和分支总线(单元)。  相似文献   

3.
6月23日,由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中国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安网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楼宇对讲产业发展战略研讨高峰会“在深圳锦江国际酒店举行,来自国内20多家楼宇对讲主流企业的老板和技术专家就楼宇对讲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存在的问题、楼宇对讲产品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方向、楼宇对讲产品当前的主流技术发展趋势、楼宇对讲产品单一功能和多功能优劣、楼宇对讲产品是走专业化还是大众消费的道路更合适、楼宇对讲产品技术标准的统一与融合思维和讨论成立中国楼宇对讲产业联盟(BIA)的可行性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文截取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珠海市竞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生产楼宇对讲、智能家居、门禁系统等产品的专业厂家,产品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及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安防楼宇对讲类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产品以品种多、户型全、集成混装、配制灵活、布线简单,科技含量高而著称。公司依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楼宇对讲行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就在2012年相比前一年有所回暖时,今年年初国家实施的"国五条"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楼宇对讲行业的严峻形势。对讲行业的被动性较强,受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导向发展非常强,房地产交易量的下滑势必会对楼宇对讲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不过,一些也内人士认为,楼宇对讲行业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将和房地产行业成正比,国家几乎把楼宇对讲和安全防范等同化看待,理论上楼宇对讲是小区、住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行业还是会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刑警与科技》2013,(6):24-24
<正>本刊讯为满足高端项目的市场需求,ABB将旗下楼宇对讲产品线进一步延伸,2012年全新推出了基于TCP/IP协议传输的明悦全数字楼宇对讲系统,可广泛适用于大型社区、别墅、公寓与办公等场所,不受住户数量和距离限制,可进行多通道通讯,并支持iPad/iPhone作为无线的扩展室内机实现楼宇对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珠海市竞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生产楼宇对讲、智能家居、门禁系统等产品的专业厂家,产品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及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安防楼宇对讲类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产品以品种多、户型全、集成混装、配制灵活、布线简单,科技含量高而著称。公司依托高新技术优势,专心致力于中国安防产业的技术研发,是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一年中,楼宇对讲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竞争愈来激烈的2009年,楼宇对讲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明年楼宇对讲的主流需求市场又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正>安居宝作为我国楼宇对讲行业的领军企业,引领着我国楼宇对讲的技术与市场发展趋势。在许多对讲项目中,安居宝的产品都是用户的首选之一。现代化房地产对楼宇对讲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外在的气质,还要能提供实用且强大的对讲功能。显  相似文献   

10.
正珠海市竞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安防行业中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厂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智能家居系统、楼宇对讲系统、门禁系统产品。公司"COMPETITION"(竞争)品牌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的信誉,被评为 "中国楼宇对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智能家居类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  相似文献   

11.
<正>分析楼宇对讲产品利润,对讲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产品和工程施工这两个方面,但是这块的市场利润逐年降低,并且竞争厂家较多。因此对讲生产厂家需要开拓第三方的利润来源,从红海转到蓝海。分析对讲产品其实不只有室内机,梯口机,区口机这些冷冰冰的产品,我们还拥有众多的产品用户,他们每天都在使用室内机、梯口机,与产品进行交互。而目前比较火热的"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从简单地卖产品升级到卖服务,通过服  相似文献   

12.
商业地理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但是,楼宇对讲商业地理并不从理论上去研究楼宇对讲行业,而是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走马观花探寻国内主要楼宇对讲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楼宇对讲产业发展历程,探讨企业发展的资源、政策、商业气候、商业文化等问题。用商业地理之眼,寻觅楼宇对讲产品之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楼宇对讲产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哪些?中国的份额有多少?中国楼宇对讲产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如何?市场量有多大?中外楼宇对讲厂商在中国市场正在展开新一轮的角逐,那么,当前的竞争态势如何?中国楼宇对讲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期《中国楼宇对讲行业大扫描》或许能告诉您一些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领域都在推进数字化建设。早在2005年,业界就提出了楼宇对讲数字化发展的口号。几年时间过去了,楼宇对讲厂商也陆续推出了数字化产品,数字楼宇对讲产品在各大公司的引领下,也逐步实现了从当初的口号朝真正产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独有的大规模小区建设及物业管理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楼宇信息系统的全新概念,分析了中国目前围绕小区智能化建设而发展的可视对讲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家居自动化系统、家庭信息及娱乐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特别提出了以可视对讲系统拥有的通信平台和音、视频多媒体平台为基础来构建楼宇信息系统的方案,标明了其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行业的发展指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楼宇对讲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稍显成熟,市场的需求量虽然还远没达到饱和状态,但受控于国家政策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近几年市场表现并未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不过,楼宇对讲作为安防第二大子系统,其自身领域的前进脚步却从未减慢过。从2013年深圳安博会楼宇对讲展区不难发现:行业内主流的楼宇对讲企业都会开设一个智能家居体验厅,让与会观众体验到楼宇对讲产品与智能家居交互式融合为他们带来的科技生活享受。这是否预示了楼宇对讲行业的融合式发展将会成为未来行业的发展主流?对此,我们不能妄下定论,本期将为您解读当前楼宇对讲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25-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一如往届,国际馆人潮涌动,而楼宇对讲的展馆则以它们装修精致的展位、外观优美的产品成为整个展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除了带来视觉上的盛宴,这些楼宇对讲的企业究竟还带来了什么"杀手锏"?楼宇对讲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8.
沈文文 《刑警与科技》2013,(24):251-251
<正>2013年10月29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安防展会,亚洲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安防展会----第十四届深圳CPSE安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安防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文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基于互联网的楼宇对讲系列及智能家居产品和智能安防报警、GPS定位以及智能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盛装出席,现场客户人潮涌动,络绎不绝。本届展会,文达通将最新成果及前沿技术一一展示,其中的楼宇对讲产品重点展示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楼宇对讲系统"、"生物  相似文献   

19.
《刑警与科技》2013,(22):204-205
<正>视得安罗格朗作为老牌的楼宇对讲企业,拥有深厚的企业底蕴,其产品在外观设计与技术性能上均走在行业最前列。此次送测的7寸彩色全功能分660805,是一款具备高分辨率触控体验,同时具备强大功能特性的楼宇对讲分机产品。  相似文献   

20.
刘毅 《刑警与科技》2005,(4B):61-66
楼宇对讲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国内已开始有单户可视对讲和单元型对产品面世,产品主要有单元对讲、可视单户门铃等,功能单一。市场容量很小。对讲产品仅在广东地区有个别厂家生产.用户集中在广东、上海,可视对讲产品主要有韩国、台湾品牌。1992年。西安交大开元推出单户壁挂式、台式机型,成为国内最早生产可视对讲产品的厂家。1993年,现深圳视得安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创建了深圳白兰电子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国产可视门铃,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第一批楼宇对讲企业蹒跚学步的开始,也是我国楼宇对讲行业的起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