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良法是法律信仰的对象,也是法律信仰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法律信仰的实践基础,二者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实践中,法律本身的不完善,司法不公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法律信仰的制度性反思之中来探讨良法、司法公正与法律信仰的关系,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体法律信仰观的培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信仰作为一种内心信念,有着其一般本质与内在机制。要依据对信仰的一般性认识,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科学体系与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逻辑起点,是当前社会大众的主流信仰,有着科学的内涵界定。同时我们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原因剖析,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和夯实群众基础等多方面探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古代立法权、司法权的行政化趋势,探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态度.通过考察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缘起和规范作用的一致性,以及二者的形式冲突与实质冲突,论述法律对民间信仰宽容与钳制的两面态度.通过区分民间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信仰,揭示法律对前者宽猛并用,对后者推崇兼贬抑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论现阶段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言而喻的要件就是确立国民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的信任感;而法律能否成为信仰,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敬重和认同,则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律信仰是无形的,但却是在真实地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支撑点。无数事实证明了,当前公民对于法律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信任,是我们实现法治目标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因而,如何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中国推行法治所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一 国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社会功用的一种心悦诚服的…  相似文献   

7.
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传统是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会有西方法律信仰。而在缺失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凭借什么铸就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精神理念?选择什么路径完成人们从法律到信仰的精神朝圣之旅?本文认为,“权利”是从法律到信仰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从宗教信仰到法律信仰最根本的因子就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权利的法律即非良法;“权利”能够成为中国法律信仰的因子;没有权利信仰,就不会有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宫玉静 《工会论坛》2006,12(6):108-109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虔诚信仰。培育青少年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根本。法制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关键,能使民主、权利、正义、自由等观念深入其心灵,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有助于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青少年参与立法,能强化其信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考察 ,却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仰 ,文章认为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从业人员对法律的不信任 ,所以首要的应就如何培养和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信仰出发 ,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如此 ,才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孔旻 《工会论坛》2007,13(4):132-133
历史上法律信仰传统的缺位加上现实中法律自身及其实施中的缺陷,导致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匮乏。法律信仰的形成条件应是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良法和良治的结合体,应以政府行为的法治化促生良法和良治,从而达至主体对法律的信仰而不只是被动地服从。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信服和敬畏,是内心的价值追求与法律价值取向的一种心灵相契.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内核和意蕴所在,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在对当下中国法律信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究民族法律信仰危机的症结所在,进而立足于理论研究和现实考量,提出促成法律信仰生成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我国和谐社会和法治建设带来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8.
把法律权威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法律信仰的失落不失深刻,但也存在着用法律权威之丧失解释法律信仰之失落这种循环论证的可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法律信仰缺失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促成了法律边缘化;二是我们的现代法律理论导致了对法律的误读;三是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对人们法律信心的严重打击,要重建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是遵从由生活到制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行政指导作了科学界定 ,分析了行政指导的不少法律救济性 ,提出了行政指导异化的三种形式及其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20.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