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论一个老师书教得好时,人们常爱这么说:“把书吃心里了。”看来,“吃”书是教好书的根本,要教好书,就非“吃”书不可。“吃”书,含义有二:一是深刻领会书的内容,一是熟练掌握书的教法。做到这两点,教好书的把握才会大。“吃”书,并非吃饭那般简单,不下番功夫不行。要“吃”书,就要增强“食欲”——提高对教书、“吃”书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是为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教、而“吃”。这样,“胃口”就大,也就爱“吃”。要“吃”书,就得豁出辛苦。“吃”书即吃苦。  相似文献   

2.
微评     
从2005年开始,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图书馆开始实行“无门无管理员,图书任师生自助借阅”政策。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书迟早要被偷光的。然而一盘点,图书不仅没有被偷,还因为有毕业生向母校捐书,原来10万册书变成了10.6万册。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一句名言,于细微处见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每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握好细节。写小说,十分讲究细节,因为细节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且最具生活的真实,最能凸现人物形象。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管窥全豹,一叶知秋,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这里的“一树”、“一沙”、“管”、“一叶”、“一滴水”就是细节,但它们留给人的思考是细节不细。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里的“偷针”是细节,但从“偷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不把握“偷针”的细节,必然会导致“偷金”的大节。细节就是小节,但细节出了问题,会影…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笔者到某商场购物,刚进店门便看到公告牌上写着“偷一罚十”的醒目字样。时下,“偷一罚十”已成为众多商家对付盗窃行为的有效手段。商家此举的目的,无非是杜绝偷窃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但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偷一罚十”的店堂告示却明显与法律规定相悖。首先,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因此,商家制定的“偷一罚十”店规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偷一罚十”的“罚”是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5.
自首部故事短片《偷烧鸭》(1909)面世至今,香港电影也百岁了。如今虽说有些“衰”,尤其遭亚洲金融风暴元气大伤,但“老人家”的底子乃至“风情”犹存,其数年铸就的传统也不只是用来“怀旧”的。而对晚于香港面对市场汪洋、且与香港同行合拍日益密切的内地影人来说,却应好好从港“师傅”那里虚怀“偷艺”。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05,(8):44-44
曾有这样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说:“那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论?是不是很荒谬?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就做  相似文献   

7.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鲁迅笔下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一段狡辩。如果把当年孔乙己的这段话放在今天个别专家、学者身上,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他们不仅大段大段地抄袭他人的文章,"制造"论文,而且还百般抵赖。  相似文献   

8.
单位偷税两万元 法人代表被刑拘  河南省浚县林兴贸易部,属国有企业。该企业1998年1月—12月“库存商品”账面上有一笔货物——生铁496675吨,金额577862.25元,而盘存实物时未发现该批货物,进一步追查得知,此批货物已销售出去。但是该企业未记销售、未申报纳税,少缴增值税23114.49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之规定,1999年3月23日,浚县国税局对浚县林兴贸易部的偷税行为下达了“税务处理决定书”,除追缴其所偷税款23114.49元外,还对其所偷税款处以一倍的罚款。自决定书下达后,在规定期限内,浚县林兴贸易部…  相似文献   

9.
地铁建起了免费流动图书馆,乘客可以免费取阅,在短暂的旅程中有书香陪伴。上海地铁部门精心促成的这项善举,近来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热议的话题,原因就是大量“窃书不算偷”的当代“孔乙己”的出现,让这个公益图书馆的藏书量大幅下降,这件好事难免也蒙上了一层尴尬。  相似文献   

10.
颇为遗憾的是,一边是花巨资治污,一边却仍然有人往河中直排“红水”。“肯定又是南京新成添加剂厂偷排污水了。”5月4日,渔民老严站在南京外秦淮河大桥下,望着发红的河水和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而一脸无奈。该企业往外秦淮河里偷排红色污水时,被执法者抓个正着。在知情者指引下,记者找到排污口。原来的排污口被关了,现在的这个“偷排口”是他们自己挖出来的,隐藏在杂草中,暗红色的污水直排到外秦淮河中。(5月5日《现代快报》)悠悠流淌的外秦淮河,一直像一名幽优美少妇,一枕小窗浓睡于清波荡漾与垂柳妩媚的书画里,她温情脉脉地直流长江,她撩拨蓝天的情思,泛开溪流的芳襟,承载  相似文献   

11.
农村殡葬管理工作中的“以罚代法“突出表现为只管罚款,不管是否火葬。其结果一是助长偷埋土葬歪风。以罚代法只对偷埋土葬者进行罚款处理而不制止、不举报甚至有的村发展为事前已发现丧户有偷埋土葬的迹象却不去做工作和制止反而等其土葬后却上门实施罚款。二是干扰殡葬行政执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其他单位或组织均不具备殡葬管理执法资格。而’‘以罚代法“行为不仅混淆行政执法主体,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殡葬执法增加了殡葬执法难度。三是给规范化管理造成混乱。有…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为了事业经理和副经理一起去游泳。经理不慎被水淹死了,同事们问副经理:“经理遇难,你看见了没有?”“当时我在岸上。”“那你为什么不去搭救?”“我当时只是想,我们公司不能连一个副经理也没有啊。”惯窃法官:“在商店里偷了几次东西?”被告:“4次。”法官:“你偷了许多东西吗?”被告:“不多,只偷了一条连衣裙。”法官:“为了这一点东西你去偷了4次?”被告:“这没办法。我的妻子每次都不满意,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去给她换条合意的。”谁之过法官怒斥被告:“我担任这个法庭的法官以来,已经在法庭见过你7次了,难道你不…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从理论到实践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它主张以“无为”这一模糊调节手段来实现“我不为而民自治”的治国效果 ,也可以说它主张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无为而治”思想这一视角的切入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现状以及政府行为的两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 ,并就“无为而治”思想中核心价值取向观如“过于为则忧 ,不及为则偷”“为政以德 ,垂衣而天下治”“无为而无不为”对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职能模式转变以及政府行为的效率及法治进行了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手抄袭他人之作而又欲登大雅之堂的不劳而获者,新闻界、文学界、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坛历来冠以一个不雅的称号:文贼!贼,从字面上分析,一个“贝”字,一个“戎”字,今世人醒目。贼乃盗也,俗称“小偷”或“三只手”,尽干些扒钱包、窃财物的卑鄙勾当,尤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偷文者与偷钱者本质上并无区别,窃他人之劳动成果,成自己之名,获不义之财(稿酬),同样是一只见不得人的过街老鼠,在浩浩文坛没有立足之地,为所有文人墨土唾弃。偷文者与偷钱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多一张厚脸皮,普通窃贼尚知自己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相似文献   

15.
读白字     
一监生爱读白字,而最喜看书。一日,看《水浒》,适有友人来访,见而问之曰:“兄看何书?”答曰:“《木许》。”友人诧异,说:“书亦甚多,《木许》一书,实所未见。请教书中所载,均是何人?”答曰:“有一季达。”友人曰:“更奇了,古人名亦甚多,从未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不太热的下午,他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慢慢走进来。看上去,他穿着朴素,神情忧郁。见他半天不开口说话,我主动打破了沉静:“期末考试挺紧张吧?”“是的,不过,我老是看不进书去。”“为什么呢?”我关心地问。他又沉默了一阵,断断续续说起来。原来,前一段时间,他们寝室的一个同学丢了几十块钱,结果大家互相猜疑,搞到最后,连丢钱的人也弄不清是在外面丢的,还是在寝室丢的,只好不了了之。“本来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总担心有人怀疑是我偷的钱。”“有人问过你吗?”“没有。”“有人暗示过你吗?”“没有。”“有人影射过你吗?”“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好话一百句     
书作若应人所书,要将求书者名字写在上款落款的起角处,以示敬意。名字下面称呼可书“同志”、“先生”、“仁兄”等,称呼下面可书:雅属、清属、大雅之属,属“古嘱”,即嘱咐,意思是这幅作品是应对方高雅的嘱咐而作。  相似文献   

18.
盗窃犯“偷”出个清廉官唐昌来最近,湖南首会同县城乡,到处传颂着盗窃犯“偷”出清廉官的轶事。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前不久,一名不法之徒携带钳子、起子等作案工具,爬墙撬门,潜入县人事局局长杨秀仁的家中,翻箱倒柜,东寻西找。他正欲离开时,被巡逻的联防队员抓获。...  相似文献   

19.
郢书燕说     
郢(音影,楚国国都)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相似文献   

20.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