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为什么有些人不敢讲真话呢?说到底,还是党性不纯,头脑里私心杂念太多,归纳起来,不敢讲真话大致有四种表现:一是不敢讲、不愿讲,缺乏讲真话的胆略和勇气。有的怕影响政绩,在“干部出数据,数据出干部”的氛围里,只能在...  相似文献   

2.
记得,三十五年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过一篇文章:《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说的是辽宁农村广大农民由衷地欢迎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热烈拥护中央的惠民政策,而部分干部却另有一种怀疑、抵触的声音,认为农村改革“过头了”。当时的那篇文章切中时弊,有力地回应了此种“怀疑”“抵触”。  相似文献   

3.
《文汇报》2003年12月lO日以“一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都在50岁上下猝然撒手人世”为引子,在九天的时间里连续刊登了四篇文章,对当今社会上“过劳死”的现象进行了报道,《中年“过劳死”不容忽视》就是其中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5.
管淮 《唯实》2005,(11):8-11
不能简单地把“不讲真话”视为少数干部的个人品质或一般作风问题,它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党和国家造成了威胁。“不讲真话”风气得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要从党内民主制度和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去寻找。整治“不讲真话”的不良风气,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11,(10):13-13
一、最近,我市召开了区县换届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薄熙来作了重要讲话。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市委的有关要求,本期“特别报道”编发了重要文章《薄熙来:整个换届过程要做到风清气正》,同时在“心灵沟通”栏目中刊登了《老实人难道就该吃亏吗》、《在换届中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两篇文章,在“党建新苑”栏目介绍了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闫峰 《党课》2014,(24):79-8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党员干部讲真话。“讲真话”即讲实话,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释、说明,不夸张、不隐瞒。“讲真话”是一种诚信,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良好的党风和政风。  相似文献   

8.
1958年11月6日,河南省委第二招待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毛泽东正在翻阅着有关国内各种动态的简报。寂静的办公室里,不时地传出翻动纸张时的“哗啦”声。突然,中共中央宣传部新近出版的《宣教动态》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他的目光。他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那琅琅上口的词句,且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语调,不时地使他那慈祥的面孔上露出笑容。看完之后,他从笔筒里取出铅笔,信手在上面批了几行字:  相似文献   

9.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最后一篇文章,其内容和重大意义众所周知.但“要点”不是全部,还有若干“要点”当时并没有整理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之中,这些“要点”也就更加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管淮  李祥 《理论学刊》2007,(3):14-16
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民主生活会上不讲真话风气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因此,坚持“讲真话”的要求不能放松,保护“讲真话”的措施亟待强化,督促“讲真话”的力度必须加大,回应“讲真话”的整改务必到位。  相似文献   

11.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唯一增加的一篇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初步形成了贯穿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自觉地使用“思想路线”这一独具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概念,而且较为深刻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关于调查工作》,是论述调查研究问题的。它长期失落后重新找到。一九六四年重新公开发表时改成了现在的题目。了解这一史实,对于我们理解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调查研究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毛泽东亲自主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名义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56年初在全国正式发行。这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收入文章176篇,共计94万多字。毛泽东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还为书中的部分重要文章亲笔写了“本书编者按”。河南省有6篇文章入选,其中2篇出自许昌地区,并且两篇文章都有毛泽东加的“编者按”语。许昌地区入选的两篇文章,有一篇被毛泽东在“按”语中称作是“好文章”。其题目是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毛泽东写的“按”语全文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另一篇,题目别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毛泽东写的“按”语原文为:“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  相似文献   

13.
清“官”面前多少坎?难过“三道关”! 老百姓眼中的清“官”,就是敢讲真话,能办实事,不贪赃枉法,公正无私的好官。应该说这样的标准并不苛刻,有不少官员主观上也希望这样去做,然而这三条标准就像“三道关”,要想真正过这“三道关”,却是一个字——“难”! 讲真话,付出沉重代价。现在在一些地方,干部讲假话成了一种时尚,层层讲假话,级级搞浮夸。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2年1月18日关于湖南省挤干统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阅读了《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京城“最美清洁工”》,介绍了海淀区环卫工人李成友的事迹。这让我好像又看到发生在北京去年“7·21”大暴雨中,李师傅面对堵塞的下水管道,毫不犹豫地趴在积水中徒手清淘下水道雨箅子的情景。正是这定格的镜头,感动了整个北京。  相似文献   

15.
邵丛 《党建文汇》2006,(11):11-11
《北京日报》日前刊登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的《正确认识选举》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选举不是西方的专利”、“实行民主选举符合中国国情”、“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并不矛盾”等观点,被认为是一篇为选举“正名”之作。  相似文献   

16.
《党史博览》编辑部: 我是《党史博览》的一名忠实读者。自2000年以来,我对《党史博览》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做到细读深思,已经达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俗话说,“读史可以明志”。我从《党史博览》中,真正了解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革命斗争、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艰难而又坎坷的奋斗史,从而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心。读《党史博览》,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8,(8):52-52
据王湘江、曾虎在6月30目的《北京青年报》上介绍:去年,刚刚履新半年的潘基文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联合国大楼的秘书长办公室,对即将于7月初访华的潘基文进行专访。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展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潘基文说,“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说,他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三大”前后,毛泽东曾在长沙《大公报》和《前锋》、《向导》周报上发表了《省宪下之湖南》等六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没有被后人收录到《毛泽东早年文稿》、《毛泽东文集》和《毛泽东选集》中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9.
在《列宁全集》第三十卷中,忽然发现一篇文章的末了印有“待续”两字,而且有注释的编号:“33”。我翻到注释33号,是:“本文没有写完”。再看文末,记有:“载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七日真理报第二百五十号”。我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觉得很重要,随手作了  相似文献   

20.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读《国语》,再看看现实中那么一大批中弹落马的厅处级干部,鄙人想学着叔向给公仆贺贫。何谓公仆?《辞海》称公仆为“公人”,是“指封建时代衙门里的差役”。《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