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波兰科学院安托明·卡明斯基教授和加利可夫斯基教授在沪与华东师大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生等进行座谈。两位教授介绍了当前波兰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情况,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 1989年是波兰各方面发生变革的重要一年。有人将1989年的变革称为继一战、二战等之后波兰上层建筑在本世纪的第四次大变动。波兰的外部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邻国由3个变为7个,苏联、捷克、东德都已不复存在。从1989年至今,波兰发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2.
本文原载日本1982年11月27日出版的《东洋经济》,题为“苏联问题七点即席解答”,兹将其中第二、三、四节选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短短几年时间里,波兰对波罗的海地区和波罗的海国家推行了一项带有矛盾感情的政策。对那些国家的政策已成为波兰“东方政策”的一个主要部分,后者不属于波兰对外政策中所谓的“优先目标”。由于指望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国的、面向西方的政策在其对外政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对于或多或少合理的“东方政策”的发展给予的关注较少。 事实是经互会、华约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已产生了相当复杂的地缘战略形势,波兰也参  相似文献   

4.
波兰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乌索蒂谢维契,副领事邓克维契等最近在华东师大上海苏联东欧研究所访问、座谈。波兰客人介绍了目前波兰的一些情况。现将有关内容整理于下,供读者参考。一、对巴尔采洛维奇经济计划的评价副领事认为,现在就对这一计划进行评价为时尚早,但它至少已取得了几个成绩:使高达1000%的通货膨胀率降低到两位数,今年三月份与二月份相比通胀率仅5.6%;使波兰货  相似文献   

5.
应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以梅尔维尔副院长为首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5位教授、学者于10月21日,与该校的专家学者就当前俄罗斯政局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梅尔维尔教授就中国同行所关心的俄罗  相似文献   

6.
蓬梯尔博士是法国伊斯兰问题专家。毕业于法国陆军学校,历任法国驻伊朗、利比亚大使馆武官和阿尔及利亚总督府军事长官。一九八三年九月他访问日本,在《每日新闻》上发表了有关苏联伊斯兰民族问题的谈话,摘译如下。苏联有100多个  相似文献   

7.
应有关方面的邀请,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副博士尤里娅·依里奇娜和研究员、历史学副博士谢尔盖,于11月24日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中苏改革的起点不同谢尔盖认为,苏联的改革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进行的改革有些区别,主要在于两国改革起点不同,改革任务也不一样。中国主要是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解决吃、穿等问题。苏联则是如何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加速社会发展,改革更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副博士米雷尔在1989年的《社会科学》月刊上谈自己对十月革命历史研究的看法。现摘译如下: 大家都认为,历史学的改革应着重于长期不敢涉及的事件和史实。可应从何着手呢?我认为,与其去研究一些新的具体题目,不如探讨一下对整个历史,尤其是对十月革命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几十年来在苏联的十月革命史研究中侧重于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胜利的一系列客观条件。这首先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如此长的时间只研究了这个问题,事实本身就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在各类社会主义制度中,对进步的信念是最根本的,因为社会主义被认为起在技术和经济发展基础上必然导向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在苏联,以及在中、东欧其他国家中,认为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乐观看法今日仍旧应该有的。这种乐观的看法最清楚地和最权威地反映在苏共1961年的纲领中,它预言科技和经济的极端迅速地发展保证于  相似文献   

10.
波兰的经济改革已有30年历史。早在1956年,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这反映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人阶级希望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管理。在当时的形势下,成立了波兰经济委员会,首席主任是著名学者奥斯卡·兰格。委员会拟定了改革的基本政策和原则,当时制定的原则、方针与目前的改革相比较,总的来说没什么区别。但那时的方针原则在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0月下旬俄罗斯学者彼德洛夫和布罗夫教授在华东师大与国际所的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进行了学术座谈。两位俄罗斯客人介绍了俄罗斯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许多人曾经认为,在俄大选以后,不管谁当选,俄国内局势都会稳定下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从1991年开始俄就面临着走什么道路,选择什么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依然困挠着俄罗斯领导人,特别是经济改革问题。叶利钦自己并不是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改革的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学者谢列吉和吉洪诺娃最近在华东师大国际问题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时对十月事件作了介绍。笔者有幸旁听了两位学者的报告并作了记录,现将记录加以整理归纳,仅供参考。1.两位学者认为,之所以发生十月事件,是有多种原因的。(1)议会有关人物的经济利益。哈斯布拉托夫一到莫斯科就搬进当年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1982年第11期上,作者小川和男,主要谈苏联的经济潜力,摘译如下。苏联问题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分析近年来苏联经济情况时,都认为苏联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增长率显著下降、效率低,农业不景气、军备负担过于沉重等等。同时指出苏联经济不振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4.
德国学者谈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及德中关系殷寿征1996年7月和9月,我在德国拜访了科隆大学的林克教授和波恩大学教授、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凯泽尔先生,他们就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以及德中关系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现介绍如下: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凯泽...  相似文献   

15.
16.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乔治·肖夫林、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教授鲁道夫·托克斯和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教授伊万·沃尔吉斯1988年5月参加匈牙利社会科学国际会议。会期内外,他们就5月22日匈领导人更迭事件采访了不少匈上层人物,并就此事撰写了“匈牙利领导层的变动和危机”一文,发表在美《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88年9—10月号上。现将匈领导人更迭经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71年勃列日涅夫谈到苏维埃时说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并最充分体现民主特性……人民权力的机构……它自下而上地管理我们整个全民国家的事务”。那么,苏维埃的工作是否没有改善的余地了呢?并不,苏联学者发现某些弱点,表明它们的职能并非如宣传家和某些领导人所说的那么完善。勃列日涅夫本人也说过“必须在进一步民主化的基础上改善苏维埃的活动”。事实上,1956年的苏共20大以后,政府当局着手消除苏维埃国家机关中的“个人崇拜的后果”,并发起“民主化过程和在今后几年内进一步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以1957年1月22日发表题为“论改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的活动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的权威性声明作为开  相似文献   

18.
自1988年2月1日、3月1日和4月1日开始,波兰政府对物价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这是1982年以来的第七次。物价问题在波兰始终是最大的最尖锐的问题,是政府与人民矛盾的焦点。要使经济正常运行就必须大幅度调整价格,而调整价格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对此不能被所有关心着波兰改革进程的人们所关注。提价原因 1987年下半年,波兰政府在提出实施第二阶段经济改革方案时,开始酝酿对商品价格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并着手搞社会调查和征求人民的意见,结果在11月29日的全波公决中未能获得通过,但仍有1200万人投票支持政府的彻底改革纲要。经与工会协议会和农民协议  相似文献   

19.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政治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学者与决策者之间鸿沟的研究文献(如乔治、詹特尔森、李侃如、奈、威尔逊等人的文章)。不过,这一所谓的鸿沟主要集中体现在正式的国际关系理论上,与那些直接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的经济学领域关系不大。值得庆幸的是,就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各种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差异在学界和政界所造成的鸿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缩小。意识形态的两极化与共有价值观的缺失,这一标志冷战时期特征的现象已大  相似文献   

20.
1989年以来,中东欧国家相继进入经济转轨。8年多来,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很不平衡。其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情况较好。而波兰又是中东欧国家中经济回升最早、幅度最大的国家。1995年,波兰的实际国民收入便已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西方称波兰为“欧洲正在升起的明星”,波兰则把自己誉为“欧洲腾飞之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